六十載砥礪前行,一甲子春華秋實。值棗莊建市60周年之際,為深入發掘棗莊的好經驗、好做法,充分展示建市60年以來的新發展、新變化,棗莊舉辦“建市60年央媒看棗莊”主題傳播活動,中央新聞媒體記者和省駐棗新聞媒體記者將通過鏡頭和筆端讓棗莊走進人們的視野。
乘搖櫓船穿梭如畫夜色中,聽酒吧歌手淺吟低唱,沉浸在流光溢彩的夜生活中……9月9日晚,記者親身體驗了璀璨夜景下的臺兒莊古城,近距離感受“一河漁火、歌聲十里”的美景。

臺兒莊歷史文化深厚,形成于漢,發展于元,繁榮于明清。京杭大運河中河臺兒莊段全長3.3公里,是明清時期的泇運河裁彎取直后保留在臺兒莊城區內的一段古河道,因風貌原始、繁華依舊,被世人譽為“活著的古運河”。明清時期,臺兒莊常住人口曾經達到了6萬人,流動人口16萬,兩平方公里的小城里商賈云集,南來北往的船只絡繹不絕。

因河而生,因河而興,大運河的兩岸孕育出很多城市。山東棗莊的臺兒莊古城就是這樣一座江北水鄉。在古城重建過程中,當地以運河為主要文化基因,將古城墻、古碼頭、古民居等歷史遺產進行修復,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這座城市的原始風貌。臺兒莊古城內有一段3.3公里長的古河道,因風貌原始,繁華依舊,每逢節假日這里都是古城最熱鬧的地方。
臺兒莊地處南北過渡地帶,運河的開通又使這里成為水旱碼頭,各地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色彩斑斕的運河文化。近年來,棗莊實施了臺兒莊運河古城恢復建設工程,通過保護開發運河遺產,傳承弘揚運河文化,展示營造運河風情,再現了當年“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的繁榮景象。

臺兒莊古城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包括11個功能分區、8大景區和29個景點。按照“大戰故地、運河古城、江北水鄉、時尚生活”的定位,遵循“留古、復古、揚古、用古”的理念,將保存下來的大戰遺址、古城墻、古碼頭、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廟宇、古會館等歷史遺產科學地進行修復,打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國際旅游休閑目的地和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近年來,國家和省里先后出臺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為開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提供了工作遵循。圍繞“中華運河文化傳承核心區、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世界文化遺產”定位,棗莊把運河文化、大戰文化融入到城市轉型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各方面,把臺兒莊運河打造成為山東運河文化展示“第一窗口”。以大運河文旅小鎮為核心的大運河文旅城市客廳、以大運河文化帶為軸線的多元運河文化走廊,形成大運河文化帶主軸帶動整體發展、交通網絡高效連接、多點聯動合力發展的空間架構。

實施臺兒莊古城恢復建設工程以來,棗莊通過保護開發運河遺產,傳承弘揚運河文化,展示營造運河風情,再現了當年沿運商貿重鎮的繁榮景象。在歷史文化傳承上,深入挖掘非遺文化資源,聚焦打造非遺品牌;在激活運河文化基因上,通過綜合提升、發展特色,培育時尚、健康的夜經濟等新業態,把文化基因融入生活,推動文化與體驗相融合;在豐富文化傳承載體上,實現運河文化保護性傳承,再現了運河歷史名城真實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