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光陰荏苒,運河水依舊流淌,卻早已洗去當年的血色;山楂樹枝繁葉茂,悄然掩蓋了曾浸透汗水的足跡。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回望臺兒莊的彈痕、邵性運老人的軍功章,還有鐵道游擊隊在微山湖畔留下的傳奇,那些烽火淬煉的民族精神,始終是照亮前路的精神火炬。
臺兒莊古城的彈孔墻,是歷史最深刻的鐫刻。28米高的清真寺望月樓,7天7夜的拉鋸戰,57名敢死隊員僅13人生還的壯舉,無不訴說著1938年春天的浴血奮戰。而在棗莊的鐵道線上,鐵道游擊隊的隊員們扒火車、炸橋梁,以“飛檐走壁”的智勇穿梭于敵寇眼皮之下。這支部隊與臺兒莊的勇士們遙相呼應,共同譜寫了魯南大地的抗戰史詩。
棗莊山亭區的山楂樹下,96歲的邵性運老人撫摸軍功章的手,仍能精準還原當年“螞蚱拍”里藏情報的弧度。15歲的少年蹚過了60里山路,以一串螞蚱為偽裝,將日軍部署圖安全送達,換來孔莊伏擊戰的勝利。這個曾與13個放牛娃握拳立誓的孩子,用稚嫩肩膀扛起的不僅是情報,更是一個民族的希望。如今,家鄉的服裝廠機器轟鳴,“致富果”掛滿枝頭,恰是對當年“拼盡全力守護尋常日子”的最好回應。
歷史從不是割裂的片段。臺兒莊大戰紀念館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題詞,與邵性運記憶中“12個少年同赴戰場”的細節,還有鐵道游擊隊“軍民魚水情”的佳話,共同勾勒出民族抗爭的精神圖譜——既有宏大敘事的壯闊,亦有個體命運的微光。當滄浪廟村的民宿飄出炊煙,當桃山村的花椒香漫過村道,我們愈發清晰——先烈們用生命捍衛的,正是這份煙火人間的安寧;我們今日所享的每一份祥和,都是對他們最好的告慰。
八十年后的今天,彈痕墻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螞蚱拍”的故事、鐵道游擊隊的傳奇被講給孩童聽。這些不是塵封的往事,而是鮮活的教材——它告訴我們,民族復興的征程上,仍需“敢死隊”般的勇氣;面對風浪挑戰時,要永葆少年信使的堅定與鐵道隊員的智慧。銘記歷史,不是沉溺于傷痛,而是從烽火中汲取力量;緬懷先烈,不是停留在追思,而是將他們的初心化作前行的腳步。
運河湯湯,映照過戰旗獵獵,也見證著盛世繁華。當新時代的號角吹響,那些鐫刻在彈痕里、凝結在軍功章上、回蕩在鐵道線上的精神密碼,終將指引我們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續寫屬于這個時代的英雄贊歌。
(https://w.dzwww.com/p/p6X8AEkXx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