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全面小康 奮進山東”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棗莊專場。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平和我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圍繞發布會主題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現場座無虛席,全國50余家媒體記者將目光投向跨越追趕的棗莊,把鏡頭對準砥礪前行的棗莊。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棗莊建市60周年。60年前,我市城市人口不足2萬人,建成區面積不足1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僅為11%。60年后的今天,我市城鎮人口增長到229萬人,建成區面積擴展到221平方公里,城鎮化率提高到59.3%。從過去“一個崗樓兩盞燈,一把花生逛全城”的礦區小鎮,發展成為今天“一城山水滿城綠,滿城園林一城景”的魯南門戶、山水之城,棗莊發生了哪些歷史性變革?實現了怎樣的跨越發展?優異的“棗莊答卷”:地區生產總值60年增長690倍 1960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嶧縣建制,建立棗莊市(縣級)。1961年9月12日,棗莊市由地轄市改為省轄市。建市初期,棗莊經濟基礎十分薄弱。經過 60 年的不懈努力,經濟總量持續攀升,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1961年的2.51億元、4190萬元,躍升至2020年的1733億元、140.8億元,分別增長690倍、335倍。三次產業比由建市之初的34.3:49.8:15.9調整為2020年的9.6:40.6:49.8,產業結構由“二一三”轉變為“三二一”,尤其是工業經濟從小到大、由弱漸強,從挖煤炭、燒水泥的“一黑一灰”到高端裝備、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兩高四新”,實現了華麗轉身、精彩蝶變。 奮進一甲子,砥礪六十載。60年風雨滄桑,60年奮力前行,棗莊不僅綜合實力實現了重大跨越,棗莊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截至當前,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5098元、17690元,人均居住面積38.8平方米,私家車保有量達到67.7萬輛,平均預期壽命76.6歲,城鄉教育、醫療、養老資源更加均衡,群眾的“腰包”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好、獲得感越來越強。 棗莊是老工業基地,早在1878年,這里就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民族股份制企業——中興煤礦公司。計劃經濟時期,棗莊累計輸出原煤4億噸、電力2000多億度、化肥600多萬噸,為支持國家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由此確立了工業城市、能源基地的地位,鑄就了棗莊人的“工業強市”情結。 棗莊因工業而立、因工業而興,未來也必將因工業而強。站在“十四五”新起點上,市委、市政府立足基礎、順應民意,作出了“工業強市、產業興市”的重大決策部署。3月2日,召開了“工業強市、產業興市”三年攻堅突破行動動員大會,吹響了“大抓工業、抓大產業”的奮進號角。各級各部門聞令而動,一切工作向大局靠攏,一切資源向大局傾斜,一切力量向大局匯聚,推動“工業強市、產業興市”實現良好開局,取得了一系列基礎性、趨勢性、階段性的成效。 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在全省位次均好于一季度。1—7月份,稅收收入增長27.4%,增幅位居全省第3位;稅收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71.8%,位居全省第8位;進出口總額增長45.3%,位居全省第5位。工業企業加快生產、加大投資的信心不斷增強,規上工業企業開票銷售收入增長39.4%,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6.8%,工業利潤增長156.1%。 產業集群持續壯大,加快構建“6+3”現代產業體系,力爭用3到5年時間,打造高端裝備和高端化工2個千億級、新材料1個五百億級、新能源和新醫藥2個三百億級、新一代信息技術1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形成“2121”產業雁陣。1—7月份,“6+3”產業增加值增長24.9%,6大先進制造業營業收入占規上工業的比重由2020年底的38.2%提升到46.3%。 招商質效顯著提高,堅持“招大引外、招新引高”,積極促成與國內外500強企業、大型央企民企和產業頭部企業的戰略合作,111個項目列入省級重點項目名單,項目總數、投資總額均創歷史新高。 一個項目落地的快慢,反映了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發布會上,有記者在提問時,對投資50億元的吉利欣旺達動力電池項目,僅用3個月就落地建設表示驚嘆,而這也充分說明棗莊的營商環境不斷在優化、在提升。 今年我市深入實施優化營商環境創新突破行動,認真落實1個實施方案及配套20條政策措施,有效減輕了企業負擔,激發了市場活力。 行政審批方面,我市是全省第5個實現50個行業“一業一證”改革全覆蓋的市,辦事環節、申請材料、審批時間均壓減70%以上,企業開辦實現一日辦結。同時,為了讓市場環境更加健康有序,精準實施市場監督管理,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累計組織開展監管檢查11294家次,維護了良好的市場經營秩序。加快推進誠信體系建設,今年共歸集信用信息33.2萬條,同比增長213%。市場主體因嚴重失信及時受到聯合懲戒,構建了“誠信受益、失信懲戒”的長效機制。 法治環境更加公平正義,對我市營商環境的優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強化司法服務保障,嚴格落實司法執法平等保護機制,近年來,累計受理審結合同糾紛等案件7199件,執結涉金融債權案件1198件;強化企業權益保護,對企業輕微違規或非主觀過失實行首次不罰、首次輕罰,共辦理不予或免于行政處罰案件742件,減輕處罰案件115件。此外,在服務環境更加優質便捷上,我市實行全生命周期服務,建立完善個人和企業全生命周期政務圖譜,實現了“一套材料、一次告知、一表申請”。實行重點項目專員推進,及時化解項目建設難題320余項。建立全方位訴求辦理機制,依托政務服務熱線、政府網站和營商環境投訴舉報專線,廣泛收集、扎口辦理企業反映問題,今年以來共受理企業訴求11075件,按時辦結率100%,滿意率98%以上。 良好的基礎優勢,扎實的工作作風,使得我市今年的“雙招雙引”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市以“開局即決戰、起步即沖刺、快即是大局”的姿態,堅持把“雙招雙引”作為經濟工作的生命線,聚焦構建“6+3”現代產業體系,以鏈式思維精準開展“招大引外、招新引高”,1—8月份,全市新簽約億元及以上項目632個、新開工億元及以上項目307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106個、50億元以上項目34個,總投資360億元的山東能源集團兗礦十四五期間系列化工項目、215億元的聯泓集團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100億元的中建材新材料產業園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先后簽約落地。 下一步,我市將持續在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求實效。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制定出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考核實施辦法,實行交叉檢查、定期通報,常態化開展督查暗訪,壓緊壓實工作責任,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進一步突出工作重點,聚焦市場主體關切,深化“放管服”改革,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完善企業綜合服務管理平臺,不斷增強各類市場主體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提升創新水平,大力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高標準提升創新平臺,高質量培育創新主體,高水平引進創新人才,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努力將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一步營造濃厚氛圍,全方位宣傳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積極報道各地各部門的好經驗好做法,堅決處理和曝光一批反面典型,以優良的營商環境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