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緬懷先輩、寄托哀思、慎終追遠的傳統節日。為了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持續鞏固防控成果,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在全社會營造文明、環保、節儉、安全的良好祭祀氛圍,在清明節到來之際,全國多地發出倡議,希望廣大居民文明祭掃。那么,究竟什么是文明祭掃?可能有些人都覺得,文明祭掃只是個籠統而抽象的提法,但實際上卻有著具體而現實的內涵。
清明祭掃,目的是為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哀思,但是傳統的祭掃方式不僅手段單一,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甚至會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秩序產生一定影響,這明顯有悖于當下我們所倡導的低碳環保生活理念和移風易俗文明新風。所以,文明祭掃就是通過敬獻鮮花、植樹綠化、踏青遙祭、經典誦讀、網絡祭祀、社區公祭等方式來緬懷故人,不斷創新與現代文明相適應的祭掃方式。
雖然當下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總體平穩,但是防控的壓力依然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尚未完全消除。因此,城鄉廣大居民在清明祭掃時,要嚴格遵守當地疫情防控工作的相關規定,主動配合工作人員進行體溫檢測或出示健康碼。在公共場所祭掃時,要帶好口罩并保持安全距離,原則上不組織不參加規模性的祭掃活動,讓祭掃活動安全有序。不給防控工作添亂,這其實就是文明祭掃的具體體現。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在短短的幾天清明假期中,很多人即使遠在千里之外也要想方設法回鄉祭祖,這種慎終追遠不忘先人的樸素情感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但是,由于清明祭掃的時間段過于集中,會導致道路交通壓力和交通安全風險進一步加大。因此,清明祭掃出行時,始終將安全意識放在重要位置,嚴格遵守交通法規,做到平安出行,這也屬于文明祭掃的范疇。
近些年,一些地方在祭掃時出現了攀比之風,在祭掃用品上的花費一家更比一家高,造成了極大的浪費。俗話說:一次生前孝,勝過墓地萬次掃;清明淚灑萬堆紙,不如在世一碗粥。對待老人,關鍵是他們健在時多盡孝心,多關心他們的冷暖,讓他們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而不是去世之后在祭掃時揮金如土。所以,在祭掃時要提倡節儉、反對浪費,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哀思,這樣的祭掃也就顯得更加文明。
什么是文明祭掃,似乎沒有標準答案,但一切不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違背法律制度、不與公序良俗發生沖突且又能與現代生活相適應的祭掃方式都屬于文明的祭掃方式。每一個逝去的生命都需要敬重,每一種虔誠的祭掃都值得珍惜。但是,只有與文明相伴的清明祭掃,才能讓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樸素情感真正融入豐富多彩的現代生活,讓清明節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得以更好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