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有些人有這方面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商機,最豪華的墓地價格在8萬元左右、墓地按揭貸款無最高限額、貸款期限為10年期、最快一周內就能辦完……很顯然,“墓地貸”是針對特定目標群體的新款消費貸產品,屬于“量身定制”式的精準營銷。
對接社會現實需求、設身處地排憂解難,“墓地貸”真可謂用心良苦,可大家非但不領情、不買賬,紛紛吐槽“不僅活不起,現在都死不起了。”這絕非把好心當成驢肝肺,而是因為苦“葬不起”“死不起”久矣,炒墓、攀比之風助推墓地價格高居不下,成不少人的不能承受之重,“墓地貸”無異于推波助瀾、火上澆油,不僅直接戳到了人們的“痛處”,而且加劇了推高墓價、加重負擔的焦慮。
一段時期以來,相關部門加大力度推進殯葬改革遏制炒墓之風,持之以恒倡導厚養薄葬、推動移風易俗,著力破解“葬不起”“死不起”民生痛點,取得了積極成效、倍受大眾歡迎。“墓地貸”則反其道而行之,給高價墓地站臺,為攀奢比闊不良風氣助陣,“辦理這款業務相當于是一份消費貸,你可以購買給父母。”不買豪華墓就是不敬、不孝的潛臺詞若隱若現,以道德綁架、孝心綁架推介“墓地貸”,焉能不刺痛社會大眾神經?
近日引發喧囂輿情的所謂“彩禮貸”,同樣與“墓地貸”如出一轍,瞅準了“娶不起”背后的“商機”,把婚嫁攀比、天價彩禮的社會痛點當成商業賣點,非但沒有體現出引導理性消費、倡導文明風尚的社會責任擔當,更像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所謂的“彩禮開銷不用愁,‘貸’來穩穩的幸福”,更像是把逐利預期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是給他人幸福生活“挖坑”“埋雷”,遭到輿論撻伐、公眾抵制也就在所難免。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摒棄婚喪陋習、天價彩禮等不良社會風氣,既是各界共同的愿望和期許,也是黨和政府旗幟鮮明的倡導,不是所有的需求都適合拿來作商業化變現。恪守商業道德和良心,敬畏公序良俗和主流價值,秉持社會效益優先原則,兼顧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理應成為經營者堅守的邊界和底線。饑不擇食、唯利是圖,拿社會痛點當商業賣點,類似的商業陋習早該摒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