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上午,棗莊市“十三五”資源型城市轉型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在棗莊會展中心召開。會上,市城市轉型促進中心有關負責同志就“十三五”期間我市爭取國家和省轉型政策資金情況、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的主要工作及具體成效、“十四五”期間和未來更長一段時期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思路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記者在發布會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我市圍繞轉型發展中心工作,更加突出產業支撐、科技創新、民生投入,城市發展逐步擺脫對資源的依賴,產業由煤炭“一業獨大”向“多業并舉”轉變,綠色發展取得新成效,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共享發展達到新水平,初步實現創新轉型高質量發展。預計2020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700億元,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為全面開啟新時代現代化強市建設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2016-2020年,全市累計獲得國家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21.34億元,獲得省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1億元。2016-2020年,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委組織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績效年度考核中,我市始終獲評良好以上檔次。2019年,我市推進城市轉型工作“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受到國務院表彰。2020年,我市推進城市轉型工作被省委組織部確定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改革攻堅教學案例”。
“十三五”期間,全市上下圍繞城市轉型三大任務,推進產業結構優化、生態環境改善、社會保障提升,資源型城市轉型取得階段性新成效。一是堅持“擴增量”與“提質量”并重,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打造高端裝備、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醫養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水泥、造紙、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傳統產業;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新六產”,發展現代農業。二是堅持“做減法”與“做加法”并重,促進生態環境修復。開展“查治法責”集中行動和大氣污染源“千人幫扶”行動,淘汰落后產能。培植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產業園。加強采煤塌陷地治理,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山亭區、臺兒莊區成功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并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三是堅持“保重點”與“兜底線”并重,保障改善社會民生。2020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449元,年均增長7.9%。8.7萬戶、20.2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完成棚戶區改造9.4萬套,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實現全覆蓋,切實增強了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我市作為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又是國家認定的老工業城市,近年來,不斷深入探索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發展路子。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打造“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示范市”的任務目標,為我市縱深推進城市轉型指明了方向。一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夯實城市轉型的基礎。堅定不移實施“產業強市”戰略,著力打造“6+3”現代產業體系,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培育優良產業生態,為推進城市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二是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城市轉型的內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治理,推進重點污染系統治理,強化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三是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明確城市轉型的目的。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促進居民就業增收,夯實教育現代化基礎,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加快法治建設進程,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