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記者敲詐勒索、假冒學術期刊詐騙、組織“網絡水軍”強迫交易勒索、“網絡大V”非法經營……一個個假記者、假媒體、假網站,在利益的誘惑和驅使下,一次次挑釁法律、罔顧道德,不但侵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也破壞了新聞媒體行業的運行秩序,更損害了全社會的誠信環境,使“誠信”二字再亮紅燈。
誠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作為立身之基、興業之本,誠信也被人們稱為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近些年來,我國大力推進誠信建設,通過營造誠信文化氛圍、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優化誠信法治環境等措施,努力實現誠信建設制度化,以制度促誠信。
然而,在信息化時代,誠信社會的建設相當不易,但要破壞起來卻是輕而易舉之事。因為誠信建設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個行業的事,而是需要全體社會成員、各行各業的共同參與。信任關系的建立是相互的,任何一方的失信言行,都會導致誠信關系的破損,這也是誠信之所以珍貴的價值所在。
當前,我國誠信體系建設尚未成型成熟,商業欺詐、制假售假、網絡謠言、學術造假等不良現象仍然存在,如同一顆顆“病毒”,攻擊著我們辛苦打造起來的誠信“防火墻”,侵害了誠信建設網,破壞了誠信建設成果。對于這些失信、造假“病毒”,必須從制度上連根鏟除。誠信建設只有從觀念化向制度化轉變,更多地發揮制度化優勢,才能更快收獲成效,更好鞏固成果。
此次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通報的“秋風2020”行動8起典型案件,僅僅是“冰山一角”,全國各地此類大大小小的失信、造假等違法行為還有很多。打假,我們一直在路上,要不留情面、不留余地,要久久為攻、持之以恒。只有驅逐“劣幣”,才能讓“真金白銀”發揮價值,早日實現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