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媽媽”張桂梅,用無私而博大的愛,幫助一個個深山里的女孩,讓夢想飛越大山,改變了人生的命運。一段時期以來,她的事跡時常見諸報端、網絡,感染和激勵著很多人。“時代楷模”稱號實至名歸、眾望所歸,既是對她恰如其分的褒譽,更是給社會樹立起閃亮的標桿。
媒體披露的一個細節頗能說明張桂梅的師德境界,更能真切地反映出她的用心良苦和非凡付出:張桂梅宿舍里住著一名性格孤僻的女生,張老師疾病纏身,每天早晨5點起床,忙里忙外一天,晚上還和她聊天。3個月后,這名學生抱著張老師痛哭,說一定好好讀書。張桂梅說,“女高的許多學生家庭貧困、變故多,她們的心要好好去焐。”
好一個貼心之“焐”!好一個暖心之“焐”!好一個愛心之“焐”!這“焐”讓人很自然地聯想到,那母雞孵小雞的溫暖場景,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炬,那無聲鋪路的石子,那默默擺放的階梯。這“焐”是寬廣的胸懷,是溫暖的傳遞,是忘我的付出,是無私的奉獻。樸實的“焐”字,“焐”出了大山女孩的夢想,更“焐”出了一個燃燈校長的大美師德。
面對中年喪夫之痛的坎坷命運,張桂梅沒有被不幸擊倒,而是選擇了頑強,主動申請來到偏僻的山區教學。面對嗷嗷待哺的山區孩子,張桂梅想到的不是個人得失,而是四處奔波,呼吁籌辦公益女子高中,立志幫助深山女孩圓夢未來。當選人大代表后,縣里特意資助張桂梅7000元,讓她買一身像樣的正裝,可她轉手就給學生買了電腦,穿著帶有兩個破洞的舊衣服去北京參會。張桂梅把絕大部分收入拿來資助學校、資助學生,自己則一直過著相當簡樸的生活,身患重病之時也依然選擇了堅守,甚至向組織提出預支喪葬費的申請,要把這筆錢用在孩子們身上……“焐”得如此用心,“焐”得如此用情,“焐”得如此用力,怎能不令人動容?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張桂梅始終不渝、窮盡一切為人民謀幸福,樹立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典范;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張桂梅像母親一樣“焐”著大山里的孩子,“焐”出山一般挺立的師德境界,樹立起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榜樣。把個人夢想融入國家夢、民族夢,張桂梅樹立起新時代的筑夢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