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書屋是基層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安徽省亳州市全面加強農家書屋的建設和管理,努力將書屋打造成孩子們課外學習的好去處、村民們掌握技術的好學堂,真正成為農民群眾學文化、長技能、強本領的“黃金屋”。(11月15日亳州文明網)
近年來,隨著黨的文化惠民政策的不斷深入,各地農家書屋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農家書屋也是越建越多、越來越普及。應該說,各具特色的農家書屋在極大地豐富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時,也逐漸成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幸福家園”、農業生產的“好幫手”、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要讓農家書屋“動起來”,做到“屋”盡其用。從一些地方農家書屋建設與管理的情況來看,盡管大多數地方的農家書屋實現了社區(行政村)全覆蓋,但同時也注意到,有的地方農家書屋建起來之后,由于經費不足、人員不夠等多方面原因,不是長期“鐵將軍把門”,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農家書屋并沒有真正發揮應有的功能與作用。農家書屋不是擺設,而是要“動起來”,做到“屋”盡其用。或者加大運行經費投入,保障農家書屋正常開放運行,或者延長開放時間、延伸服務觸角,真正讓農家書屋成為文化惠民的主陣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戰場。
要讓農家書屋“活起來”,真正服務“農家”。說到農家書屋,不少人覺得它是一個讀書看報、查閱資料的地方。其實,這樣認為不僅有些偏頗,也不同程度地限制了農家書屋的功能與作用。也正因如此,許多地方在農家書屋運營管理服務的過程中,結合實際不斷創新,打破農家書屋傳統單一服務模式,開始讓農家書屋“活起來”、功能多樣化。有的地方針對農村留守兒童放學早、無人看管,存在安全等問題,將農家書屋打造成農村“四點半學校”,使其成為“留守兒童”的溫馨港灣、幸福家園;有的地方在農家書屋開辦培訓班,定期組織專家進行科技知識講座,使其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諸如類此,就是要讓農家書屋“活起來”,真正服務“農家”。
農家書屋,是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陣地,是農民脫貧致富的“好幫手”。各地農家書屋建起來之后,不僅要用好農家書屋,更要用活農家書屋,真正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服務農村群眾的“黃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