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海南海口,有“熊孩子”在電影放映期間,多次用腳踢電影銀幕,致影廳關閉,損失或達上萬元。監控視頻中,在小朋友“玩鬧”期間,并沒有出現家長上前制止的身影。雙方就賠償事宜正在協商中。(據中新網報道)
“熊孩子”出沒,請注意!曾經,這僅僅是作為一句調侃,掛在人們的嘴邊。但如今,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熊孩子”開始以各種荒誕無狀的方式出沒,“請注意”便不再是一句簡單的調侃,更不是一句善意的提醒,而是應當引起所有父母和全社會關注的教育課題。
“熊孩子”作為一個網絡用語,最初是用來形容那些會做出讓人啼笑皆非的事的可愛孩子。但不知從何時起,這些孩子的行為,就一點點從可愛演變發展成為無惡意的調皮搗蛋、再到有意地破壞,甚至到令人抓狂的程度。可以說,“熊孩子”言行的演變,與家庭教育的走偏不無相關。
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你會發現在家庭教育中會出現一個不太能夠讓人理解的現象。每位父母都會在教育中強調“尊老愛幼”,但在實際行動中,卻總是有意無意地將“愛幼”無限放大,而“尊老”則成為了一種概念化的存在。這種教育輸出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就成為了今天人們口中常說的“一代比一代難管”“一代比一代有個性”。而這里的“難管”“有個性”,很大程度上就體現為自私任性、唯我獨尊。
“熊孩子”最大的問題就在于缺乏規矩意識、文明意識。在他們眼中,只有喜不喜歡,沒有應不應該。以自我為中心,已經成為他們的慣性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他們不懂得或鮮少懂得考慮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而更多在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當這種思想觀念形成并固化為習慣,他們也就成為了別人眼中難以管教、無法無天的“熊孩子”。
當前,很多父母都會以“他還是個孩子”為理由和借口,為“熊孩子”們的無理行為作推脫。久而久之,孩子們便有可能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自己本無錯,也無需道歉和糾正,即便有錯,有父母道歉足矣。殊不知,這樣的一個個小錯日積月累,終究會鑄成大錯。
“育娃”還是“毀娃”,關鍵要看愛如何擺放。作為父母,應當給予孩子有尺度、有邊界的愛,而不是沒有方圓、沒有規則的溺愛。對于孩子犯下的錯,無論大小,都應有所教、有所懲。我們倡導鼓勵式教育,但也不能缺乏必要的懲戒式教育,要從小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每個人都應當在成長過程中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為自己的錯誤埋單,這也是培育良好社會公德意識、培養懂規則講文明的新時代好公民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