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公園像“口袋”一樣貼近人們的住所,讓宜居休閑的生活離人們更近,是一種家門口的“微小但確實的幸福”。
出門步行5分鐘就能進入公園綠地,感受沁人花香和游玩設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日前,武漢第一批“口袋公園”已率先建成,正在向市民開放并征集意見。
“口袋公園”,是指微型的、貼近居民生活的休閑空間。今年5月,武漢市啟動為期兩年的“城市公園綠地5分鐘服務圈”構建行動,今年將建成100座“口袋公園”。
武漢的公園、綠地數量并不少,既有聲名遠揚的黃鶴樓公園、東湖綠道,也有歷史悠久的中山公園、解放公園,既有深受市民喜愛的江灘公園,磨山梅園,也有植被茂盛、生態良好的馬鞍山森林公園、后官湖濕地公園,等等。既然有這么多規模大、功能全的公園,為何還要建設一些零零散散、不起眼的“口袋公園”?眾所周知,很多大型公園并非出門就到,去一趟得乘公交、擠地鐵,周末的時候還會人員扎堆。“口袋公園”恰恰彌補這個缺憾,讓公園像“口袋”一樣貼近人們的住所,讓宜居休閑的生活離人們更近,是一種家門口的“微小但確實的幸福”。
把公園、綠地、健身場所搬到老百姓家門口,讓宜居生活觸手可及,是城市治理思維的升級。“口袋公園”的興起,說明城市建設更多考慮到了人的體驗。一個真正宜居的城市,既要有規模宏大的城市綠地和公共區域,同時也應擁有貼近居民的休閑空間。尤其是現代城市中,人口密度高,居住空間小,公共綠地顯得更為珍貴。建設“口袋公園”,就是將有限的城市空間進行更合理、科學的布局,將人們對宜居生活的渴望,更科學更合理地分布在城市公共建設中。看似微小的“口袋公園”,不是“大工程”,卻是“小確幸”,這些精巧可愛的小公園,能讓更多市民切切實實受益。
望眼是綠,出門是園,抬頭是花……不僅是武漢,當前很多城市在進行“口袋公園”探索。“口袋公園”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也讓城市的一些犄角旮旯、閑置空地、廢棄場所得到合理利用,在城市建設中,不斷用各種創意來回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