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閱讀變成了速度與數量的比拼。在一些家長看來,孩子如果能夠在一周內“速讀”四本書會令他們感到欣慰,如果花四周時間去“深讀”一本書卻無法接受,簡單以閱讀的數量作為評判閱讀效果的標尺。但閱讀并不是賽跑,對孩子而言,短時間內閱讀過多的書籍根本無法吸收,這種盲目追求閱讀速度的現象,折射出的是家長心中的教育焦慮心理,一些家長希望教育也能夠像生活一樣快節奏,讓孩子在短平快中就能飛速成長,這顯然并不現實。
家長拼命給孩子買書、鼓勵孩子“刷書”,在走馬觀花的閱讀下,孩子根本不可能記住很多內容,大多只能是“看了就忘”,頂多記住書名、主要人物等一些粗淺內容,根本就沒有個人的體會與思考,這種“填鴨式”的閱讀方式,與教育的規律背道而馳。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孩子的文學、知識積累,鍛煉孩子的理解能力、運用能力、表達能力,如果總是讓孩子陷入這種不求甚解的淺薄泛讀,反而會遏制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現在有的中學生寫作已經流于模式化、套路化,堆砌名言、搬弄辭藻,缺乏這個年齡段應有的創造力和個性標簽,這類的“套路式寫作”實質上就是閱讀粗淺的結果。閱讀一旦追求數量,孩子在閱讀中就沒有時間鉆研進去,一本書特別是名著中蘊含著深邃的文學、美學和哲學價值,想要接觸到這些核心內容并且形成自己的感悟,是短時間內不可能實現的。很多大家讀名著都要讀上十數遍甚至數十遍,更何況青少年呢。
現在社會上流行一些所謂的“速讀班”、直播“刷書”等,這些實質上都是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而誕生的商業產物,目的就是為了經濟利益,這些都不可信。閱讀一定要遵循科學的規律,青少年正處于閱讀習慣和興趣養成的關鍵性階段,不要給他們灌輸錯誤的閱讀理念,否則負面影響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閱讀本來就是很私人的事情,不需要與他人作比較,更不應該把孩子的閱讀作為家長之間暗自較量的砝碼,讓孩子的閱讀慢下來、靜下來,真正能夠閱有所獲、讀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