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首屆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評選活動中,東沙河鎮蔡村憑借著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脫穎而出,喜獲“首屆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殊榮。鎮黨委書記翟華棟,鎮鄉村規劃建設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蔡村市派第一書記朱超應邀參加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宣傳推介揭曉儀式暨農村改革與發展座談會。
據悉,此次評選活動由中國農村雜志社主辦。中國農村雜志社原名農村工作通訊雜志社,主要刊物《農村工作通訊》是1956年5月毛澤東同志提議創辦并題寫刊名、由當時的中央農村工作部主辦的全國第一本指導農村工作的綜合性刊物,現由農業部主管,中國農村雜志社主辦。
潔凈靚麗的大街小巷,高檔整齊的村民健身廣場,便利亮堂的村辦公場所,致富惠民的家門口企業……走進東沙河鎮蔡村,處處讓人感受到村莊的美麗,村民的富厚,發展的激進。“我們的村莊不但越來越美,而且村民也能家門口致富。”該村村民關成銀深有感觸地告訴筆者,“這要感謝我們有這樣好的黨支部!”
蔡村位于滕州市東沙河鎮西南部,人口1180人,耕地580畝。去年以來,村黨支部確立了“核心工作抓黨建、中心工作要提升、重點工作促脫貧”的工作思路,大力實施“黨建+精準扶貧”、“黨建+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積極打造“抓黨建促脫貧·第一書記在行動”品牌,形成黨徽在基層閃耀、村美在一線打造的良好局面。
凝心聚力,組織建設不斷加強
“村莊變美、村民致富離不開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離不開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蔡村黨支部書記梁子安如是說。
為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該村把強班子、帶隊伍放在第一位,著力加強了組織陣地建設,更新完善了黨建上墻制度,堅持“三會一課”制度,深化了黨員干部對規章制度的認識,提升了村兩委班子整體政治素養。規范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推進黨務、村務公開,提高班子議事決策水平,激發了群眾建設家園的積極性。同時,與村兩委班子研究制訂了學習計劃,通過開展重溫入黨誓詞、“第一書記”上黨課、撰寫學習感悟、查擺問題等活動,使廣大黨員更新了知識、拓寬了視野,強化了制度意識和服務意識。為基層黨組織建設儲備力量,該村黨員平均年齡50歲,有活力、有見解的年輕黨員數量較少。針對這一現狀,強化了對中青年群體的思想道德教育,積極引導他們向黨組織靠攏,對政治立場堅定,思想進步,表現良好者及時納入黨組織。2015年,新發展黨員1人,優化了年齡機構,為基層黨組織注入了新鮮血液。
精準扶貧,村民脫貧足不出戶
精準扶貧是蔡村加強黨建、致富村民的一個有力抓手。該村依托扶貧開發有利時機,突出村黨支部的領導核心,實施“黨建+精準扶貧”,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加強黨員干部對扶貧工作相關政策的學習,逐戶分析致貧原因,確定了每一戶制定一套脫貧方案、明確一名黨員聯系幫帶一家貧困戶的“一戶一策、一幫一帶”工作模式,與上級“一對一”結對幫扶政策實現無縫對接,形成了“一人貧困三人幫,三級聯動奔小康”的工作格局。
該村確定以轉移就業、固定收益分紅、政策托底三種措施進行精準扶貧。對于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轉移就業的方式增收脫貧,目前已有12人在村內手套廠就業;對于無勞動能力的7人,通過辦理低保實現了政策兜底;對于除低保戶之外的24人,把財政扶貧專項資金折股量化到扶貧載體,通過固定收益分紅的方式增收。這個村還發揮優勢抓鞏固,繼續發揮村內兩家手套廠的作用,拉長精準扶貧工作鏈條。借助第一書記業務優勢,為手套廠協調信貸資金支持,為手套廠找資金、跑市場,協調到位銀行貸款40萬元,30萬元正在辦理中;滕州新三板掛牌企業三維鋼構、雄獅裝飾均與富城手套廠建立了合作關系,多措并舉穩固了扶貧載體,提升了其吸納困難群眾的能力。目前,兩家手套廠可輻射周邊10余個村,帶動近400名群眾就業,人均年收入突破2萬元。
關注民生,村莊面貌更亮更美
打造潔凈靚麗的村莊環境是一項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該村立足村情實際,堅持“文明富民、生態強村”的思路,實施“黨建+美麗鄉村建設”,凝心聚力,真抓實干,使昔日一個落后村變成了一個村莊潔凈、心齊氣順、人心思上的美麗新村。
該村抓住城鄉環衛一體化工程契機,實施“戶戶通”道路硬化工程,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引導群眾樹立“自己的家園自己建”的理念,激發村民建設熱情,先后硬化大街小巷5000多米,栽植各類苗木1000余棵,完成1600平方米的黨建廣場和1300平方米的村民廣場建設工作,配備健身器材9套、籃球架1個、乒乓球臺1個,路燈35盞;實施了村內美化亮化工程,統一粉刷了全村居民住宅外墻,墻畫40多幅。同時,制定完善各類規章制度,成立保潔隊伍,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確保全村衛生整潔,成立村民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計劃生育協會等組織,深入開展“文明生態戶”、“文明家庭”等評選表彰活動,有力倡樹了和諧文明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