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沖擊,給年輕人的生活帶來不確定性,也讓豆瓣上“摳門男性聯合會”“摳門女性聯合會”等小組迅速壯大“出圈”,網絡上年輕人紛紛加入各種“摳組”。(6月19日《中國青年報》)
在那些“摳門聯合會”等“摳組”里,年輕人以“摳”會友,交流“摳門”技巧,分享者津津樂道,瀏覽者興趣盎然,好不熱鬧!年輕人“痛陳”自己的“摳”史,互相比“摳”,帶有一定的戲謔調侃、消遣解悶的成分,但他們的“摳門”之道,其實是從生活的細枝末節處學會了節儉。
此次疫情讓很多沒有儲蓄意識的年輕人,第一次產生了危機感,第一次意識到“錢”的重要性、節儉的重要性。于是,“自行車通勤”“自己剪頭發”“想喝奶茶求罵醒”“關閉花唄的第五個月”等,就從以前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可以說,一些年輕人的比“摳”行為,蘊藏著開源節流、物盡其用、拒絕過度消費的觀念之變,從消費主義向實用主義的轉變。這種變化,是他們在人生歷程中體驗到生活的艱辛、工作與事業的不確定性之后,自然而然產生的轉變,這是一件好事。從個人角度看,因為疫情期間無法工作,他們的消費變得更加成熟理性,不像以前那樣肆無忌憚。這是消費觀念成熟、財富觀念健康的表現。
從社會角度看,這也是時代進步的標志。勤儉節約是傳統美德,然而不知從何時起,部分年輕人為追求精致生活,對高消費抱以強烈欲望,不僅“月光”,還可能負債累累。這種愛慕虛榮的消費觀,使他們成為物質和消費至上的奴隸。當年輕人紛紛以“摳”為豪,節儉傳統得以回歸,這無疑是社會進步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