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啃下“硬骨頭”,必須下硬功夫。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市精準聚焦“老弱病殘”等特殊貧困群體,加強制度設計、強化政策兜底、凝聚社會合力,立足增收和減支相結合,推動基礎保障向兜底保障、普惠政策向特惠政策轉變,走出一條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多點發力的特殊貧困群體脫貧解困、重拾生活信心路徑。
創新托管模式
破解增收難題
針對老年及失能貧困戶無法獨立實施和參與產業項目的難題,我市積極探索“產業+托管+扶貧”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特殊貧困群體增收。
采取“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引導貧困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方式,通過合作社分紅和二次返利實現增收。631戶、2018人通過土地流轉收入186.38萬元,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滕州市舜耕糧蔬專業合作社開展小麥玉米股份式托管服務,20戶貧困戶以土地入股農民合作社,平均每戶增收3710元。
針對貧困戶中有果樹,但無勞動能力、無管理技能實際,探索實施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協作模式,通過簽訂托管協議書,委托專業服務隊對貧困戶果樹施肥、剪枝、銷售等全程免費托管。
山亭區水泉鎮朱莊村貧困戶張懷付,將0.7畝果樹委托黃金源土地合作社管理,生產管理費用減少支出700多元,實現銷售收入4500元。
利用扶貧資金為貧困戶購買畜禽,統一托管給養殖合作社集中代養,合作社與貧困戶簽訂代養合同,養殖風險全部由養殖場承擔,貧困戶負贏不負虧。
滕州市鮑溝鎮將貧困人口種羊,統一托管到天一養殖服務專業合作社進行集中代養,每年貧困戶可獲得近1000元的保底收入。
做好結合文章
聚合力服好務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對失能特困人口,注重脫貧與解困、扶志相結合。
市級財政設立鄰里互助資金400萬元,全面推進生產互助、生活互助、資金互助等鄰里互助扶貧模式。
利用村級幸福院、日間照料中心、鄉鎮社區衛生院等,對670名失能半失能和高齡貧困人口進行集中供養,既解決了失能半失能和高齡貧困人口最基本生活難題,又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分散居住的貧困戶,按照“就近、就親、方便”的原則,設立鄰里互助基金,以政府購買服務、公益性服務崗位為引導,聘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與失能人員自愿結成服務互助組,既解決了3428名失能特困人口“兩愁”問題,又解決了缺少陪伴的孤獨難題,還讓結對的貧困戶增加了收入,將其他需要照顧家人的勞動力解放出來,實現“兩不愁”與增收“雙獲益”。
高齡貧困人口,注重物質供給和精神慰藉相結合。開展孝善養老扶貧,市級列支孝善養老基金400余萬元,按照“子女盡孝,家庭為主,村民自治,政府引導,社會善助”的原則,成立村級孝善養老理事會,利用專項扶貧資金和愛心企業、愛心人士捐贈設立孝善養老基金,撬動子女孝善資金3160.7萬元,惠及貧困老人23868人次。
針對特困群體生活自理難、購物難、政策對接難等問題,全市組建了擁有1605人的扶貧專干隊伍,采取“黨組織+扶貧專干+貧困戶”的模式,明確扶貧專干在抓好政策宣傳、扶貧信息采集、收入動態監測的同時,推行代購、代辦服務模式,將特困群眾物資代買、政策申請、資金領取等所思所想所盼事項納入服務范圍,滿足了特困群體多元化服務需求。
政策保障兜底
守護群眾健康
目前,我市已經構建醫療保障全覆蓋體系,確保特困戶不受病患之累,切實改善特殊貧困群體生產生活狀況。
出臺《棗莊市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障暫行辦法》,實施“鄉村醫生扶貧”工程,立足鄉醫隊伍建設,增強服務貧困村、貧困戶能力。推進“八個一工程”“先診療、后結算”“兩免兩減半”“一站式”即時結算等措施落地實施。兩年時間棗莊市列支專項財政資金2423萬元,統一為脫貧享受政策的21.9萬人次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購買“扶貧特惠保”。全市醫療商業補充保險兩年累計報銷9.56萬人次,補充報銷金額3321.58萬元,貧困人口個人住院自付比例降低到8.5%。
嶧城區探索設立“大愛榴鄉”醫療救助基金,在區慈善總會設立救助基金專戶,將“大愛榴鄉”醫療救助基金納入專戶管理,保障建檔立卡享受政策貧困人口因重特大疾病在區中醫院、區人民醫院就醫住院所產生的費用降到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