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門前擺放著四色垃圾桶、宣傳引導標識隨處可見、一次性用品“消失”……在全國兩會駐地,一個個這樣的新變化提示著大家,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已經實施,兩會駐地正帶頭踐行、引領垃圾分類和減量新風。(5月20日《北京日報》)
實行垃圾分類,關系民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從今年5月1日起,北京正式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此前,全國不少地方已經在強制垃圾分類;此后,還有一批城市即將陸續跟進。可以說,垃圾分類在全國已形成一股蔚為壯觀的潮流,推動全社會人人動手,一起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一起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在這股潮流中,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當然是實施垃圾分類的責任主體,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則應帶頭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以發揮示范引導作用。而全國兩會,是全國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共商國是的重要陣地,對于我國一年來乃至幾年來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全國兩會無論是在駐地還是在會場,帶頭踐行垃圾分類,無疑能給全國以強烈的示范。
故而在全國兩會駐地,每個房間都放置了“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兩個垃圾桶,還放了一個透明小盒子,用于盛放果核、果皮和茶葉殘渣。而會議區則設置了分類垃圾桶,張貼垃圾分類宣傳海報。兩會駐地還帶頭踐行垃圾減量,客房內不再提供一次性用品,會議區也減少一次性垃圾袋、紙杯、杯墊的使用。除了倡導“光盤行動”,餐廳還對食材邊角料和剩余半成品進行加工利用,以減少食材浪費。
垃圾分類的最終目標不只是分類,還包括前端減量化,后端資源化、無害化。后端資源化、無害化可能是相關部門和企業的事,而前端減量化,則是每個單位、個人、企業、組織的事。所以,全國兩會駐地的垃圾分類其實是從“減量”開始做起的。各地在逐步提高人們垃圾分類意識、養成垃圾分類投放好習慣時,更要倡導人們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樹立綠色環保理念,從源頭上減少垃圾。
早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貼在瓶裝水身上的環保標簽就成為“網紅”。這個小創意彰顯了節儉大情懷,同時,也是一種垃圾減量。從細微處推動節約資源和垃圾減量,應成為各地各級會議的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