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書記,你們停下來歇一會吧,我真是一個廢人,這么年輕,還要你們為我服務。”陰平鎮老汪崖村貧困戶褚秀麗自責地說道。11月15日,跟往常的每個周日一樣,褚秀麗的家里又迎來了幾位熟悉的客人。他們身穿紅色馬甲,有的手拿抹布、笤帚打掃衛生,有的忙著洗衣服,大家都在緊張地忙碌著。一個小時后,家里被收拾的煥然一新。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當前,陰平鎮堅持服務群眾的理念,創新實施了“12315”文明實踐運行模式,做好“講、評、幫、樂、慶”五字文章,開展“群眾點單”、“志愿大隊派單”、“志愿者送單”、“群眾評單”模式,解群眾所需、讓群眾參與、得群眾之心,全鎮鄉村文明蔚然成風。
群眾參與 為文明“加碼”
“李曉楠,八年前丈夫從樓上意外摔傷,頸椎骨折,致高位癱瘓,李曉楠既要照顧臥床的丈夫,又要照顧公婆和四個年幼的孩子。”說起李曉楠的故事,郝秀娟聲音沙啞,幾度硬咽。11月16日晚,石頭樓村廣場舞隊跟往常一樣,每次舞前30分鐘,廣場舞隊長、“紅舞鞋”志愿宣講員郝秀娟都要跟大家分享一個好人故事。今天同大家分享的是一位“好媳婦”——斜屋村的貧困戶李曉楠。李曉楠2014—2016連續三年被鎮里評為“好媳婦”,2018年被評為“山東好人”,并且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實現連續三年穩定脫貧。
據陰平鎮宣傳委員馮煥君介紹,“紅舞鞋”是陰平鎮56支廣場舞隊形成的志愿宣講品牌,各個廣場舞隊利用每日舞前30分鐘,向廣大婦女宣講全鎮涌現出來的“好媳婦”、“好婆婆”、“美麗庭院”等四德先進典型和黨的新政策,用自己和身邊的典型事跡教育人、用真實的故事感染人,通過生動活潑的融合,詮釋解讀時代新風,引領廣大婦女講文明、樹新風,爭做新時代女性。
經了解,近年來,陰平鎮致力于打造“1+10+56+N”志愿隊伍模式,培養出了一支“群眾身邊不走,黨員干部引領,先進模范帶動,鄉賢能手助力,群眾踴躍參與”的文明實踐隊伍,把群眾中的能人、賢人、熱心人都動員起來,網格化開展志愿服務,構筑文明實踐服務“一張網”,讓志愿者成為文明實踐的主力軍,讓“志愿紅”成為文明實踐的標準色。
老槐樹下唱“新風”
“紅白理事會,為民辦實事。事前不吃請,事后不貪杯。辦事倡節儉,處處反浪費。”11月16日,陰平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的一棵老槐樹下,文藝志愿者于慶海正在演唱柳琴戲《新事新辦》,他正在參加《好日子大家唱——唱響我們的小康生活》志愿活動。
“李莊村的蘇存勝老人從嶧城區文化局退休后,組織附近村的民間文藝愛好者,成立了陰平鎮‘鄉音’柳琴劇團,‘好日子大家唱’是“鄉音”柳琴劇團自發組織的一個志愿服務活動,引領群眾唱出美好生活,傳播新時代文明新風。如今這棵老槐樹成了志愿活動的打卡地、群眾參加文明實踐活動的聚集地。”陰平鎮鎮長付曉娟介紹道。
兩個融合 提升“新風氣”
“前兩天在咱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參加的培訓可不錯,原來文明實踐可以同村級自治相結合。學習后,我們引導陳樓村又評選出了一批‘好媳婦’‘好婆婆’和‘文明信用戶’等四德先進個人,并進行了張榜公示,對良好村風民風的形成起到一個非常好的促進作用。”幫包陰平鎮陳樓村的社會治理網格員張蕊介紹說。
據悉,近年來,陰平鎮為提高基層社會治理軟實力,積極推進“綜合治理+文明實踐”工作相融合,利用新時代文明分中心大講堂,實施“1+2+3”時代新人培育計劃,打造“五個集成”升級版。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大講堂,做好綜合治理文明實踐宣傳教育,增強社會治理“軟實力”。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1個主要陣地,通過2年的時間,把村干部、信訪群眾、群眾代表3類群體全部培訓一遍。引導各村成立了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評選鎮級“美麗庭院”653個、鎮級“文明家庭”224戶、村級“好公婆”、“好媳婦”、“好鄰居”等四德先進典型600余人,以好人示范,提升鄉村文明風氣。吳家坡村連續20年開展“四德榜”評選活動,“好媳婦”也評上了“好婆婆”,崇尚文明、學習新風、追隨先進成了農村的新時尚,搭建起了鄉風文明促進鄉村振興,全面奔向小康生活的新框架。
生態公墓 引領喪葬新風
“土葬不是占用農田土地,就是花錢買好地勢,既傷財又浪費土地,咱鎮建的公墓可不孬,免費又環保。”金寺村的吳先生一聽說陰平鎮的公墓啟用了,趕緊找到鎮移風辦,主動要求盡快遷墳,為先輩爭取一個免費入駐的名額。
“我們利用白山向陽山坡,投資100余萬元建設白山公墓,容納墓穴1148個,現在剛剛啟用已報名入駐的達100余戶。通過志愿者移風易谷宣傳、免費入駐引導,群眾的喪葬習俗正在逐步轉變,全鎮鄉村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得到有效提升,有效促進了鄉村振興的發展。”陰平鎮黨委副書記陳傳會介紹到。
如今,陰平鎮的紅白理事會忙起來了,公益性公墓建起來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親敬老等社會風尚興起來了。涌現出的好媳婦好婆婆多了,樂于助人的多了,鄰里關系更加和諧融洽,親如一家,鄉村迅速刮起文明之風。
“自從開展文明村鎮建設以來,我們通過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村風民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斜屋村的黨支部書記劉淼說,“全村老百姓都爭著學習致富技術,爭當好媳婦、好婆婆、動模范等先進典型,村里打牌、打麻將、打架罵人的現象沒有了,鄉村文明新風逐步提升,我們村先后被評為山東最美示范村和生態文化村。”
“近年來,陰平鎮做好“講、評、幫、樂、慶”五字文章,開展紅色宣講、扶老救困、各項技能培訓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1000余次,切實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通過更廣泛、更有效地動員廣大干部群眾投身到文明實踐,鄉風更淳了,鄉民更樂了,鄉土更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陰平鎮黨委書記馬登峰介紹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