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快!今天李曉楠來講座,去晚了聽不到全的了。”“什么講座,不是說來跳舞嘛?”“到了你就知道了。”10月22日,在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陰平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李紅霞大姐催促著姐妹們向廣場中心走去。李紅霞大姐所說的“講座”是陰平鎮“紅舞鞋”宣講團開展的一項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宣講活動。各個村的廣場舞隊隊員每天晚上在廣場舞開始前都要給大家講上一課,“紅舞鞋”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群眾在哪,文明實踐陣地就建在哪;群眾需要什么,文明實踐活動就干什么。今年以來,嶧城區按照“多元融合、集約共享、服務群眾”理念,充分挖掘調動基層各類陣地資源、文化資源、人才資源,大力提升文明實踐活動的影響力、凝聚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增添新引擎,真正打通了宣傳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突出價值引領
鄉村“美”起來了
理論宣講講什么?嶧城區的答案是:把“書面語”變成“家常話”,讓黨的理論和身邊的典范事跡“飛入尋常百姓家”。2018年被評為“山東好人”的李曉楠是嶧城區遠近聞名的“好媳婦”,她既要照顧高位癱瘓丈夫,又要撫養未成年子女,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實現了連續3年穩定脫貧。現在,作為斜屋村廣場舞隊長的李曉楠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宣講活動,用自己的故事激勵大家做美好生活的創造者、美滿生活的主導者、美麗人生的展現者。
像李曉楠這樣的志愿者典型在嶧城還有很多。近年來,嶧城區通過評選“身邊好人”“最美家庭”“美麗庭院”“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設置“文明笑臉墻”,懸掛“家風牌”,用先進典型影響身邊人,引導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共涌現出“中國好人”周廣照、韓邦英等基層群眾11人,“山東好人”82名,省級道德模范13名,感動棗莊十佳人物10名,市、區各類典型400余人。
通過提倡“人人都是志愿者”,這些先進典型通過志愿宣講活動,形成了“一帶十、十傳百”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讓文明實踐工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嶧城區建立了由區委書記擔任總隊長的區級志愿服務總隊、11支黨(工)委志愿服務大隊、331支村居志愿服務小隊、22支志愿服務專業隊。目前,全區全覆蓋建立了400余支志愿服務隊伍,在山東志愿服務網上注冊志愿者4.6萬人,開展了“中國夢·新時代·話小康”暨“嶧城新時代小城故事”等百姓宣講活動,形成了“勝利渠新時代文明實踐大講堂”“東金之聲”“民事直說”等基層宣講品牌項目50余個,累計宣講720余場次,受益群眾65000人次,真正讓理論宣傳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氣、更有活力、更有溫度。
立足活動支撐
村居“活”起來了
9月30日,古邵鎮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孫法明在“嶧覽”APP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信息平臺上看到了一份志愿服務“點單”:古邵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大隊組織志愿者到敬老院慰問老人,公開招募志愿者參與。孫法明點擊了預約鍵,和他一起預約的還有20余人。當天下午,他們來到古邵鎮敬老院,給這里的51位孤寡老人送去了米、面、油、水果、月餅等價值兩萬余元的慰問品,和他們一起過了一個團圓節。
依托“嶧覽”APP,積極探索建立新時代志愿服務信息平臺,實行“群眾點單、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志愿服務信息化流程,是嶧城區探索文明實踐活動網上網下無縫對接,讓文明實踐工作“活”起來的一個成功案例。嶧城區利用志愿服務信息平臺,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庫,實現了志愿服務“供給側”和基層群眾“需求側”之間的精準對接,真正把“群眾要什么”與“我們有什么”有機結合起來。
今年以來,在全區組織開展了“講文明講衛生、改陋習樹新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宣傳、“零酒駕”創建、“戲曲進鄉村”、“中國夢·新時代·話小康”百姓宣講、“全民健身志愿宣講”、“聚力改革攻堅突破”演講比賽、“全國科普日”宣傳等區級集中性文明實踐活動8場次,帶動各村級文明實踐站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達2570場次。形成了“四點半課堂”“大放藝彩”“幸福食堂”“桑榆滿霞,紅色導游”“榴園無孤”等百余個基層特色志愿服務項目。同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成立文藝隊伍,各村居開設“百姓大舞臺”,廣泛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戲曲(電影)進鄉村”“嶧城歡樂匯”、廣場舞比賽等文化惠民活動,開展“送戲曲進鄉村”活動170余場次。截至目前,嶧城區獲全省最佳志愿服務項目、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各1個,獲市級“最美志愿服務社區”“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各2個,7名志愿者獲市級抗擊疫情“最美志愿者”稱號。
助力產業培育
村民“富”起來了
“我在這種了30多年石榴,生意一年比一年紅火,今年的‘秋艷’還沒等10月份上市就已經被搶訂一空,售出繁育的苗子5000多棵。”金秋十月,談起今年的石榴銷售情況,果農李志保高興得合不攏嘴,“現在村里有了文明實踐站,每年都有技術員提供免費培訓,我們只負責把石榴種好,剩下的事情不用多操心。”
針對石榴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嶧城區建立了由“土秀才”“土專家”組成的新時代文明實踐講師隊伍,開設公益培訓、法治講座、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用群眾聽得懂、接地氣的語言,宣講農業種養實用技術等知識,創新產業項目振興路徑。
近年來,嶧城區發揮各級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扎根基層、貼近群眾的優勢,組織廣大志愿者圍繞疫情防控、鄉村振興、脫貧攻堅、人居環境整治等組織開展各種文明實踐活動。在榴園鎮賈泉村,培植了“一林一園一泉一車間”產業項目,為村集體年收入增加20萬元,解決了30多名貧困戶就業問題,走出了一條具有賈泉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鄉村振興之路”。在古邵鎮程莊村,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打造了黨員教育、紅色傳承、觀光旅游、民俗民宿四位一體的文旅產業,接待培訓參觀群眾1.5萬余人次,開發文創產品,舉辦“程莊之夜”美食娛樂嘉年華活動,設立地攤式便民集市,叫響了“一次程莊行,一生好前程”文化旅游品牌;在陰平鎮東金莊村,打造“鄉村振興、志愿先行”特色志愿服務品牌。以合作社為基礎,成立3支專業志愿服務隊伍協助發展循環農業,推行訂單式作業,并幫助農戶與商家建立穩定供銷關系。在峨山鎮周莊村,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基地,通過“黨員+項目+貧困戶”,大力發展休閑垂釣園和蔬菜葡萄采摘園,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趙峰 湯錦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