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棗莊市市中區文化路街道無數黨員亮起點點星光,匯聚成萬丈光芒,有他們在,戰“疫”必勝!讓我們回眸那些感人的瞬間:
把最愛的人護在身后
老將出征,不辱使命。今年58歲的文化路街道市府社區黨委書記劉堪海已經奮戰“疫”線20多天了。自市府名苑小區出現確診病例隔離以來,他日夜堅守,不曾回家吃過一個團圓飯,滿心裝著的只有居民的生命安全。“我是熟面孔,居民看到我一直在小區里,他們才放心。”2月11日下午5時,市府名苑隔離期滿解除封鎖,他顧不得休息,又投入到新一輪的防疫戰斗。
鐵骨柔情,逆行沖鋒。年初九夜里11點,湯虎裹著軍大衣從單位來到了街道的集中隔離點,擔負起服務保障的重任。這名硬漢克服了身心疲倦,忍住了身穿整套防護服的憋悶和消毒水反復刺激雙眼的煎熬,卻在看到妻子和孩子的合影時留下了淚水,他說:“為群眾生死是小事,就是孩子還小,我現在特想看他們一眼。”鐵骨柔情,他把責任扛在肩頭,人民需要時捧出滿腔赤誠。
晝夜堅守,鏗鏘玫瑰。“不用開會!我去!我應該去!”孔莊社區黨委副書記程敏英趕往了區委黨校集中隔離區。十四天里,要對涉疫區返鄉人員進行身體狀況監控上報還要做好被隔離人員的情緒安撫工作。所有人順利解除隔離后,她回想說:“想想也會害怕,但是我是黨員,又是社區干部,我必須去,我也只是按著我的良心去做事。”出了隔離點,她顧不上休息,又來到了社區值守點,因怕給家人帶來感染危險,她堅持自我隔離,已經二十多天沒與家人見面。一貫堅強、說一不二的她,卻在看到兒子的家書時紅了雙眼。
“大疫滅親”,齊家上陣。市委社區有一個特殊的勸返點,不只24小時“云監工”,還是一個“兄弟崗”。社區黨委書記馬玲不僅自己第一時間投入一線,還“捐”出了雙胞胎兒子,從大年三十一家三口一直駐扎在戰場前線。“這里是我的社區、我的戰場,傳基和傳堃一定能幫我守好這里,我把兒子交給組織,我放心,也請組織放心!”
疫情當前,身為黨員,他們奮不顧身,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對人民群眾的錚錚誓言,“我們,就是要沖在最前面!”
后方有我,你們放心
辦公室就是我們的“家”。大年三十深夜,文化路街道疫情防控指揮部依舊燈火通明,“所有活禽交易宰殺點一律關停!一定要核查到位!”常務副指揮葉森的“大嗓門”隔很遠就能聽到;一天沒有吃上準點飯的雷超一邊捧著泡面一邊對著電腦念念有詞;唯一的“娘子軍”叢偉偉也依然不下火線,拿著電話對著名單不停忙碌。這場景應該是所有基層防疫指揮部的日常縮影,他們始終把“小家”放在“大家”之后,早已習慣了時刻待命,也習慣了把辦公室當成家。最深情的話往往不用說出口,指揮部就是前線戰士和百姓心里的燈。
前線沖鋒,后勤保障不放松。“買!棉服一定要最保暖的,所有社區今天一定全部送到!”“你說的口罩哪里能買到,我這就去!”剛剛做完街道消殺的梁雷火急火燎地沖進辦公室拿上鑰匙又奔去了嶧城,幾天里,為了購置防疫物資,他幾乎跑遍了市中區所有藥店和醫療器械店。一聽到哪里能買到口罩、防護服、額溫槍,他總會第一時間奔到那里。二十多天來,他二十四小時值守街道隨時待命,成為防疫前線戰士們的強大后盾。
女本柔弱,入黨則剛。“孩子乖,等春天到了媽媽就能回來陪你玩了。”說著,顏靜“狠心”地把兩歲的孩子推給家人又回到了她的戰場。沒有消毒水,攝影機是她的武器,沒有防疫點,電腦桌是她的陣地,她不是一線的戰士,卻在前線扛起了街道宣傳的大旗。防護知識、政策通知、典型事跡,每一篇稿件她都字字斟酌、反復推敲。她總是說,“宣傳做好了、群眾放心了,我才能安心回家!”
他們不是先鋒,也在守萬家平安,固疫情防線,疫情當前,他們退居幕后,堅守崗位,為防疫防控增溫助力。
軍人的戰場不是只有槍炮
家門口是我另一片戰場。孫寶洞是一名現役軍人,疫情把回家探親的他“堵”在了這片防疫戰場上。看到疫情嚴峻的形勢后,他主動向市府社區黨委請戰,風雪堅守,一絲不茍,誓要保衛好這片土地。“我是軍人,戰場不只是硝煙炮火,這里是我另一片戰場,保家衛國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此生不改的使命!”
一切為防疫讓步。“書記,我只請半天假,下午就能回到崗位!”這個“執拗”的退役軍人是孔莊社區值守勸返點的李希波。年前,李希波妻子因病住院,但他依然堅守勸返點,保障著小區居民的生命健康。直到妻子出院都沒有陪護過一天,只請了半天假辦理出院手續,就又一刻不耽誤地回到了防疫戰場上,他說:“當年在軍隊站崗,現在為居民站崗,我絕不能退!我老婆一定理解我,現在一切都要為防疫讓步!”
身雖殘,有召亦必回。一早路上積雪還未融化,幾個特殊的居民帶著一大批愛心物資匆匆趕來振華社區,他們是武連慶、岳邦利、賈傳水、趙允華四名退役軍人,其中有三名傷殘軍人,坐著輪椅前來。一名老兵急切地拉著社區黨委書記的手:“華書記,防疫需要的地方我們老兵必須去,身體上支持不了,物資上一定支持,有什么需要一定通知我們,有召必回!”
從軍保家衛國,一生赤膽忠心,沒有規定英雄要一直當英雄,但他們選擇了火熱和赤誠,防疫戰場,他們仍是揮灑熱血的“人民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