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平安產險董事長孫建平在央行《中國金融》雜志2018年第17期發表署名文章《綜合金融助推脫貧攻堅》,從產業扶貧、綜合金融扶貧等多個維度對農險扶貧這一重要的保險扶貧機制與工具進行了探討,并介紹了平安產險在農業產業扶貧領域的探索。
結合前期大量實地調研及產業發展形勢觀察,平安產險順應全產業鏈“造血式”扶貧模式升級趨勢,發揮集團綜合金融優勢,通過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及模式創新,開拓建立一整套“事前提供資金、事中提供保險、事后提供銷售”的農業全產業鏈閉環扶貧“臺江模式”。自2017年9月,“臺江模式”已在全國6個省份復制推廣,各項產業扶貧項目總計帶動貸款1.35億元,聯結9700名貧困人員。
文章最后,結合平安產險的實踐經驗,對保險行業更好地參與扶貧工作提出了如下建議:完善保險扶貧與各級政府的相關統籌協調機制,制定統一產業扶貧產品標準,搭建金融保險業與相關部門扶貧管理、統計等系統平臺對接體系。
《中國金融》雜志創辦于1950年,是中國人民銀行主管、中國金融出版社主辦的全國性金融財經類刊物。以下為《中國金融》刊載孫建平董事長《綜合金融助推脫貧攻堅》全文。
綜合金融助推脫貧攻堅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產業扶貧是扶貧核心舉措之一,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產業扶貧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脫貧之本在于產業
扶貧是一項長期的國策,以往簡單的“輸血”無法終結貧困地區農民的貧困現狀,容易讓貧困農民產生嚴重的依賴性,使貧困地區及其人民群眾缺乏生產發展動力,無法應對現階段快速發展的經濟環境的壓力,從而使落后差距加大,貧困地區的農村經濟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對貧困地區經濟建設提出重要的理論,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理論指導下,各相關政府部門陸續出臺了支持貧困縣統籌使用財政涉農資金政策,如在“一二三產業融合”、“一村一品”示范創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相關文件中明確政策向貧困地區傾斜。各地也圍繞資金整合、主體培育、金融扶持、保險服務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政策舉措。
近年來農業產業扶貧取得關鍵進展。2013-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年均實際增長10.7%,國家扶貧產業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收入是2012年的1.52倍、2010年的2倍,高出農村居民平均水平,充分體現出產業扶貧的增收效果。
目前農業產業扶貧仍存在難點
一是貧困戶投入農業產業生產時,普遍存在啟動資金籌集困難的問題。從實際情況看,目前縣鄉兩級財政比較困難,難以滿足地方產業發展需要,使貧困人口脫貧仍存在較大難度。
二是農業生產面臨諸多自然災害,整個產業基本“靠天吃飯”,收成存在較大不確定性。2016年,我國種植業自然災害受災面積為39331.5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16%,其中絕收面積為4353萬畝,占受災面積的11.1%。
三是近年來我國農業市場風險有所增加,農民增收受限進一步加劇。農產品市場風險信息的發現和傳遞往往較慢,且市場價格不穩定、難預測,市場渠道稀缺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農戶,偏遠貧困山區的農戶受到的影響尤甚。
保險在產業扶貧中發揮金融風險保障功能 保險能助力解決資金問題,提供精準的市場風險、自然災害風險保障方案
面對農業產業扶貧所面臨的貧困戶啟動投入困難、自然災害風險及市場風險等難點問題,保險作為有效的金融風險保障工具和手段,可提供精準解決方案,充分發揮保險機制的功能作用,為扶貧保駕護航,在助推脫貧攻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農業產業資金投入方面,保險業充分發揮先導杠桿作用、增信作用,弱化對抵質押物的要求,在政策力度不斷加大的優勢下,更有效提升地方財政杠桿,放大精準扶貧效果,一定程度上提高扶貧資金運用效率,為貧困農戶提供優惠的農業生產相關的貸款,緩解資金不足的難題。
在災害風險補償及防范方面,農業保險為農戶提供災后經濟損失補償,打造農業生產安全網,有效應對自然災害威脅,并成為農民災后恢復生產和災區重建的重要資金來源。僅在2017年內,全國農業保險便為2.13億戶次農戶提供農業產業風險保障金額2.79萬億元,同比增長29.24%;支付賠款334.49億元,增長11.79%;4737.14萬戶次受災農戶從保險中受益,增長23.92%,整體農業產業風險保障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在應對市場風險方面,近年來保險行業對價格保險的探索,取得一定成效,為主要作物及畜牧產品等主要品種提供了有效價格對沖及分散渠道,化解了市場風險,穩定了農產品價格,保護了農戶利益。例如,2017年下半年開始全國育肥豬價格持續大幅下跌,養殖戶普遍經營虧損,通過投保生豬價格指數保險,即便遇到慘淡行情,也能夠保障養殖戶的基本收益,不至于因為市場行情波動而致貧返貧。
綜合金融的全產業鏈解決方案是扶貧模式升級的必然方向
現階段保險助推脫貧攻堅普遍模式仍是圍繞單一保險產品進行設計,并以補貼、捐贈、直接賠付等主要“輸血“手段為主。但從筆者針對農業產業扶貧的調研結果來看,產業扶貧的主要參與主體(政府、帶貧企業、貧困戶)需求側重有較大差異,僅運用單一保險產品,不能完全覆蓋各方需求,如地方政府關注整體產業項目的示范效應、帶動效應、抗風險能力及可持續長效機制的建立;帶貧企業希望能將貧困地區相對豐富的自然資源,及低成本人力資源轉化為競爭優勢;而貧困戶則更加關心作物牲畜種養成本及收益問題。
隨著社會化生產方式的不斷變化,市場競爭已從單一客戶之間的競爭轉變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運用綜合金融手段,覆蓋產業鏈及供應鏈上下游,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增強產業、企業生存能力,同樣適用于扶貧領域,因此未來行業性的、覆蓋農業全產業鏈的“造血式”扶貧模式升級是必然的發展方向之一。
平安產險農業產業扶貧探索
結合前期大量實地調研及產業發展形勢觀察,平安產險順應全產業鏈“造血式”扶貧模式升級趨勢,發揮集團綜合金融優勢,通過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及模式創新,開拓建立一整套“事前提供資金、事中提供保險、事后提供銷售”的農業全產業鏈閉環扶貧“臺江模式”。
事前提供資金,通過貼息及貼費保證保險的形式,降低貧困戶參與門檻,為目標產業提供勞動力供給,實現扶貧資金的“免息免擔保”;事中提供保險,通過優惠費率的農業保險、價格保險及人身意外保險,提升整體項目中“人、財、物”的抗風險能力,確保項目的可持續性,為長效機制的建立奠定基礎;事后提供銷售,充分響應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號召,在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上拿出有效的舉措,利用集團綜合金融電商搭建互聯網訂單農業“1+N”銷售平臺,為帶貧企業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渠道,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同時,項目還引入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提升項目管理水平,通過智能認知、人工智能、區塊鏈、云科技這四大核心科技的引入,優化扶貧項目服務水平,保障產業扶貧精準到戶,提升扶貧工作效率。
自2017年9月項目開展以來,平安產業扶貧“臺江模式”已在全國6個省份復制推廣,各項產業扶貧項目總計帶動貸款1.35億元,共聯結9700名貧困人員。互聯網訂單農業“1+N”銷售平臺上線一個月以來,扶貧農產品銷量逾千件。臺江縣當地的食用菌產業扶貧項目已初步呈現出貧困戶規模增收,已采摘食用菌菇約113噸,帶動88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參與勞動生產,貧困戶承包所得利潤預計18.78萬元,預計可實現人均種植收入超3000元,通過務工模式聯結的50余人次貧困人員獲得人均每月1600元工資收入,隨著企業規模擴大,后續將引入更多貧困戶入廠務工。在科技應用方面,系統平臺中已采集貧困戶個人身份信息,完成人臉識別系統上線,同時結合臺江縣地區歷史30年暴雨、臺風、冰雹、雪災、洪水等歷史災害數據建立了自然災害分析模型,可支持地方災害預警分析與播報,并配置無人機,結合衛星遙感及無人機操控管理體系,大幅提升作業效率及風險管理能力。
下階段,平安產險將會在前期的工作基礎上,以覆蓋更多建檔立卡貧困戶為目標,傾斜資源,在“三區三州”重點推動落地,并規劃新增更多主糧作物產區做為復制推廣地區,爭取以主糧作物產業為突破口,覆蓋產業上下游更多的貧困人群。未來,將以振興農村金融市場為長遠目標,結合平安集團的綜合金融、科技及互聯網平臺優勢,轉變保險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金融主力軍,打造農村金融生態,提高農村金融市場活力,為貧困地區產業提供金融產品、農險保障、科技增效、電商協銷,為振興農村市場發揮企業使命感與責任感,實現更長遠持久的造血。
從平安的實踐可以發現,保險行業作為金融業參與扶貧的核心力量之一,要充分發揮優勢,發揮金融風險保障功能。保險業開展產業扶貧,應遵循“保險為基礎,產業為核心,造血為方向”的原則,瞄準關鍵點進行突破。一是集中資源投入目標特色產業,克服貧困地區產業分散的不利因素,有效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參與產業扶貧,保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形成建立長效機制的基本條件。二是發揮保險業可精準、長效投入的優勢。針對創新型扶貧類農業保險產品進行突破及升級改造,精準應對貧困地區作物產量、貧困農戶收入等多維度風險場景,發揮經濟補償作用。同時,推動與政府財政的協同合作,為建立長效扶貧投入提供強有力的基礎。三是充分發揮綜合金融優勢,以保險助推扶貧攻堅,帶動銀行、證券等投資系列的金融主體,豐富金融產業扶貧手段及產品,提高扶貧資金的充足度,運用綜合金融力量,進一步放大扶貧資金效能,為產業扶貧提供更長效的金融工具支持機制。四是將科技與金融、保險結合,圍繞貧困戶建立身份管理體系、產業標的管理體系、產業風險管理體系三大基礎系統,實現貧困戶身份的進一步精準識別,落實扶貧產業的定期系統追蹤管理,快速識別預警產業風險。
相關建議
新時代我國保險業要增強打贏脫貧攻堅戰責任感,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建立健全保險扶貧體制機制,為實現到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保險支持。圍繞保險業助推扶貧攻堅當前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及今后發展重點,主要提出以下幾方面建議。
第一,完善保險扶貧與各級政府的相關統籌協調機制。構建與保險業助推扶貧攻堅密切相關的“政府引導、政策支持、企業推動、貧困戶參與”的多方機制,針對扶貧資金投入等具體問題,達成多方共識,形成具體實施政策;建立正向扶貧激勵機制,強化保險機構主體責任,調動保險業扶貧工作積極性,促進保險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各級扶貧部門在實施保險購買、保費補貼和稅收優惠的同時,將保險納入各級扶貧規劃和政策支持體系,發揮保險在精準扶貧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制定統一產業扶貧產品標準。在發揮金融資金杠桿功能方面,以政銀保為基礎,出臺全國統一標準多層次風險承擔產品,固定保險公司分擔比例;針對地方性特色,農業部門鼓勵特色產業,給予風險金補貼;重點支持“龍頭企業+農戶”產業精準扶貧項目,以“保險+融資”雙引擎,提高保險資金價值創造能力,強化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內生發展動力和“造血”功能。
第三,搭建各金融保險業與相關部門扶貧管理、統計等系統平臺對接體系。確保科學管理聯結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實現信息互通共享,形成精準到每個貧困戶的保險扶貧信息管理系統,使保險助推脫貧攻堅的全過程可查詢、可追溯、可監督。
結合前期大量實地調研及產業發展形勢觀察,平安產險順應全產業鏈“造血式”扶貧模式升級趨勢,發揮集團綜合金融優勢,通過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及模式創新,開拓建立一整套“事前提供資金、事中提供保險、事后提供銷售”的農業全產業鏈閉環扶貧“臺江模式”。自2017年9月,“臺江模式”已在全國6個省份復制推廣,各項產業扶貧項目總計帶動貸款1.35億元,聯結9700名貧困人員。
文章最后,結合平安產險的實踐經驗,對保險行業更好地參與扶貧工作提出了如下建議:完善保險扶貧與各級政府的相關統籌協調機制,制定統一產業扶貧產品標準,搭建金融保險業與相關部門扶貧管理、統計等系統平臺對接體系。
《中國金融》雜志創辦于1950年,是中國人民銀行主管、中國金融出版社主辦的全國性金融財經類刊物。以下為《中國金融》刊載孫建平董事長《綜合金融助推脫貧攻堅》全文。
綜合金融助推脫貧攻堅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產業扶貧是扶貧核心舉措之一,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產業扶貧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脫貧之本在于產業
扶貧是一項長期的國策,以往簡單的“輸血”無法終結貧困地區農民的貧困現狀,容易讓貧困農民產生嚴重的依賴性,使貧困地區及其人民群眾缺乏生產發展動力,無法應對現階段快速發展的經濟環境的壓力,從而使落后差距加大,貧困地區的農村經濟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對貧困地區經濟建設提出重要的理論,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理論指導下,各相關政府部門陸續出臺了支持貧困縣統籌使用財政涉農資金政策,如在“一二三產業融合”、“一村一品”示范創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相關文件中明確政策向貧困地區傾斜。各地也圍繞資金整合、主體培育、金融扶持、保險服務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政策舉措。
近年來農業產業扶貧取得關鍵進展。2013-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年均實際增長10.7%,國家扶貧產業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收入是2012年的1.52倍、2010年的2倍,高出農村居民平均水平,充分體現出產業扶貧的增收效果。
目前農業產業扶貧仍存在難點
一是貧困戶投入農業產業生產時,普遍存在啟動資金籌集困難的問題。從實際情況看,目前縣鄉兩級財政比較困難,難以滿足地方產業發展需要,使貧困人口脫貧仍存在較大難度。
二是農業生產面臨諸多自然災害,整個產業基本“靠天吃飯”,收成存在較大不確定性。2016年,我國種植業自然災害受災面積為39331.5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16%,其中絕收面積為4353萬畝,占受災面積的11.1%。
三是近年來我國農業市場風險有所增加,農民增收受限進一步加劇。農產品市場風險信息的發現和傳遞往往較慢,且市場價格不穩定、難預測,市場渠道稀缺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農戶,偏遠貧困山區的農戶受到的影響尤甚。
保險在產業扶貧中發揮金融風險保障功能 保險能助力解決資金問題,提供精準的市場風險、自然災害風險保障方案
面對農業產業扶貧所面臨的貧困戶啟動投入困難、自然災害風險及市場風險等難點問題,保險作為有效的金融風險保障工具和手段,可提供精準解決方案,充分發揮保險機制的功能作用,為扶貧保駕護航,在助推脫貧攻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農業產業資金投入方面,保險業充分發揮先導杠桿作用、增信作用,弱化對抵質押物的要求,在政策力度不斷加大的優勢下,更有效提升地方財政杠桿,放大精準扶貧效果,一定程度上提高扶貧資金運用效率,為貧困農戶提供優惠的農業生產相關的貸款,緩解資金不足的難題。
在災害風險補償及防范方面,農業保險為農戶提供災后經濟損失補償,打造農業生產安全網,有效應對自然災害威脅,并成為農民災后恢復生產和災區重建的重要資金來源。僅在2017年內,全國農業保險便為2.13億戶次農戶提供農業產業風險保障金額2.79萬億元,同比增長29.24%;支付賠款334.49億元,增長11.79%;4737.14萬戶次受災農戶從保險中受益,增長23.92%,整體農業產業風險保障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在應對市場風險方面,近年來保險行業對價格保險的探索,取得一定成效,為主要作物及畜牧產品等主要品種提供了有效價格對沖及分散渠道,化解了市場風險,穩定了農產品價格,保護了農戶利益。例如,2017年下半年開始全國育肥豬價格持續大幅下跌,養殖戶普遍經營虧損,通過投保生豬價格指數保險,即便遇到慘淡行情,也能夠保障養殖戶的基本收益,不至于因為市場行情波動而致貧返貧。
綜合金融的全產業鏈解決方案是扶貧模式升級的必然方向
現階段保險助推脫貧攻堅普遍模式仍是圍繞單一保險產品進行設計,并以補貼、捐贈、直接賠付等主要“輸血“手段為主。但從筆者針對農業產業扶貧的調研結果來看,產業扶貧的主要參與主體(政府、帶貧企業、貧困戶)需求側重有較大差異,僅運用單一保險產品,不能完全覆蓋各方需求,如地方政府關注整體產業項目的示范效應、帶動效應、抗風險能力及可持續長效機制的建立;帶貧企業希望能將貧困地區相對豐富的自然資源,及低成本人力資源轉化為競爭優勢;而貧困戶則更加關心作物牲畜種養成本及收益問題。
隨著社會化生產方式的不斷變化,市場競爭已從單一客戶之間的競爭轉變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運用綜合金融手段,覆蓋產業鏈及供應鏈上下游,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增強產業、企業生存能力,同樣適用于扶貧領域,因此未來行業性的、覆蓋農業全產業鏈的“造血式”扶貧模式升級是必然的發展方向之一。
平安產險農業產業扶貧探索
結合前期大量實地調研及產業發展形勢觀察,平安產險順應全產業鏈“造血式”扶貧模式升級趨勢,發揮集團綜合金融優勢,通過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及模式創新,開拓建立一整套“事前提供資金、事中提供保險、事后提供銷售”的農業全產業鏈閉環扶貧“臺江模式”。
事前提供資金,通過貼息及貼費保證保險的形式,降低貧困戶參與門檻,為目標產業提供勞動力供給,實現扶貧資金的“免息免擔保”;事中提供保險,通過優惠費率的農業保險、價格保險及人身意外保險,提升整體項目中“人、財、物”的抗風險能力,確保項目的可持續性,為長效機制的建立奠定基礎;事后提供銷售,充分響應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號召,在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上拿出有效的舉措,利用集團綜合金融電商搭建互聯網訂單農業“1+N”銷售平臺,為帶貧企業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渠道,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同時,項目還引入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提升項目管理水平,通過智能認知、人工智能、區塊鏈、云科技這四大核心科技的引入,優化扶貧項目服務水平,保障產業扶貧精準到戶,提升扶貧工作效率。
自2017年9月項目開展以來,平安產業扶貧“臺江模式”已在全國6個省份復制推廣,各項產業扶貧項目總計帶動貸款1.35億元,共聯結9700名貧困人員。互聯網訂單農業“1+N”銷售平臺上線一個月以來,扶貧農產品銷量逾千件。臺江縣當地的食用菌產業扶貧項目已初步呈現出貧困戶規模增收,已采摘食用菌菇約113噸,帶動88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參與勞動生產,貧困戶承包所得利潤預計18.78萬元,預計可實現人均種植收入超3000元,通過務工模式聯結的50余人次貧困人員獲得人均每月1600元工資收入,隨著企業規模擴大,后續將引入更多貧困戶入廠務工。在科技應用方面,系統平臺中已采集貧困戶個人身份信息,完成人臉識別系統上線,同時結合臺江縣地區歷史30年暴雨、臺風、冰雹、雪災、洪水等歷史災害數據建立了自然災害分析模型,可支持地方災害預警分析與播報,并配置無人機,結合衛星遙感及無人機操控管理體系,大幅提升作業效率及風險管理能力。
下階段,平安產險將會在前期的工作基礎上,以覆蓋更多建檔立卡貧困戶為目標,傾斜資源,在“三區三州”重點推動落地,并規劃新增更多主糧作物產區做為復制推廣地區,爭取以主糧作物產業為突破口,覆蓋產業上下游更多的貧困人群。未來,將以振興農村金融市場為長遠目標,結合平安集團的綜合金融、科技及互聯網平臺優勢,轉變保險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金融主力軍,打造農村金融生態,提高農村金融市場活力,為貧困地區產業提供金融產品、農險保障、科技增效、電商協銷,為振興農村市場發揮企業使命感與責任感,實現更長遠持久的造血。
從平安的實踐可以發現,保險行業作為金融業參與扶貧的核心力量之一,要充分發揮優勢,發揮金融風險保障功能。保險業開展產業扶貧,應遵循“保險為基礎,產業為核心,造血為方向”的原則,瞄準關鍵點進行突破。一是集中資源投入目標特色產業,克服貧困地區產業分散的不利因素,有效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參與產業扶貧,保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形成建立長效機制的基本條件。二是發揮保險業可精準、長效投入的優勢。針對創新型扶貧類農業保險產品進行突破及升級改造,精準應對貧困地區作物產量、貧困農戶收入等多維度風險場景,發揮經濟補償作用。同時,推動與政府財政的協同合作,為建立長效扶貧投入提供強有力的基礎。三是充分發揮綜合金融優勢,以保險助推扶貧攻堅,帶動銀行、證券等投資系列的金融主體,豐富金融產業扶貧手段及產品,提高扶貧資金的充足度,運用綜合金融力量,進一步放大扶貧資金效能,為產業扶貧提供更長效的金融工具支持機制。四是將科技與金融、保險結合,圍繞貧困戶建立身份管理體系、產業標的管理體系、產業風險管理體系三大基礎系統,實現貧困戶身份的進一步精準識別,落實扶貧產業的定期系統追蹤管理,快速識別預警產業風險。
相關建議
新時代我國保險業要增強打贏脫貧攻堅戰責任感,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建立健全保險扶貧體制機制,為實現到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保險支持。圍繞保險業助推扶貧攻堅當前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及今后發展重點,主要提出以下幾方面建議。
第一,完善保險扶貧與各級政府的相關統籌協調機制。構建與保險業助推扶貧攻堅密切相關的“政府引導、政策支持、企業推動、貧困戶參與”的多方機制,針對扶貧資金投入等具體問題,達成多方共識,形成具體實施政策;建立正向扶貧激勵機制,強化保險機構主體責任,調動保險業扶貧工作積極性,促進保險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各級扶貧部門在實施保險購買、保費補貼和稅收優惠的同時,將保險納入各級扶貧規劃和政策支持體系,發揮保險在精準扶貧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制定統一產業扶貧產品標準。在發揮金融資金杠桿功能方面,以政銀保為基礎,出臺全國統一標準多層次風險承擔產品,固定保險公司分擔比例;針對地方性特色,農業部門鼓勵特色產業,給予風險金補貼;重點支持“龍頭企業+農戶”產業精準扶貧項目,以“保險+融資”雙引擎,提高保險資金價值創造能力,強化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內生發展動力和“造血”功能。
第三,搭建各金融保險業與相關部門扶貧管理、統計等系統平臺對接體系。確保科學管理聯結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實現信息互通共享,形成精準到每個貧困戶的保險扶貧信息管理系統,使保險助推脫貧攻堅的全過程可查詢、可追溯、可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