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棗莊市嶧城區以提升社區文化品質、增強居民幸福感為目標,積極探索文化社區建設新路徑,在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經驗做法,為全區基層社會治理和文明建設注入了強大活力。
科技賦能,打造智慧化文化服務新場景。嶧城區積極探索“科技+文化”融合路徑,以數字化手段提升社區服務效能。陳埠社區依托街道“e網吳林”微信小程序,集成活動報名、文化資訊、線上學習等功能模塊。居民輕觸屏幕即可實時查看社區文化活動日歷,平臺定期推送文化知識科普、文藝作品賞析等內容,真正實現“文化服務一鍵觸達”。興國社區打造科技興國館,設置7大科普體驗區,年服務青少年1500余人次,激發科學探索興趣。通過智慧化平臺與實體場館聯動,讓居民足不出戶享受便捷文化服務。
陣地筑基,構建全方位服務平臺。該區注重文化社區陣地建設,以“15分鐘服務圈”為半徑,通過整合資源、創新載體,構建起覆蓋廣泛、功能完善的文化服務平臺,滿足居民多樣化文化需求。徐樓社區建成1000㎡文化綜合體,融合智慧書屋、鄉村記憶館等場景,年均開展活動300余場;中心社區升級改造原區圖書館,常態化組織“書香潤心”“閱讀分享會”等活動,惠及居民2000余人次。通過空間再造與功能優化,實現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零距離”。
活動鑄魂,激發社區文化內生動力。各社區積極創新活動形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激發社區活力,增強居民歸屬感和凝聚力。興國社區依托“五老”工作室,年均舉辦紅色教育100余場,通過“猜紅歌聽故事”等互動形式讓黨史學習更鮮活;徐樓社區創編《勸孝記》《好樣的》等小戲小劇50余場,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文明新風。活動覆蓋老中青少群體,成為凝聚鄰里情感的“黏合劑”。
非遺傳承,厚植本土文化基因。嶧城區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通過多種方式讓非遺文化在社區煥發新生,為社區文化建設注入獨特魅力。徐樓社區立足戲曲文化資源,成立棗莊市第一家社區藝術團——徐樓藝術團,創新工作法,創編多個作品,開展小戲小劇展演,覆蓋群眾數量眾多。其中柳琴戲《退彩禮》榮獲市移風易俗主題小戲小劇展演一等獎;興國社區設立民俗文化館,開展剪紙、宮燈制作體驗活動,吸引青少年主動參與傳承。通過“非遺工坊+現代演繹”,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記者 李魯)
(http://www.zzrbw.com/zzrbPaper/PC/layout/202508/05/node_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