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送戲下鄉的鑼鼓聲到農家書屋的翻書聲,從廣場舞的歡快節奏到非遺展館的靜謐時光,孟莊鎮以一個個“小切口”,精準撬動了鄉村文化振興的“大民生”,讓文化惠民工程化作百姓身邊實實在在的暖心工程。
家門口的“文化大餐”,讓精神生活“富”起來。以前農閑曬太陽,現在文體廣場唱大戲!”峨山口村村民趙曉東的感慨道出了許多村民的心聲。近年來,孟莊鎮創新“群眾點單、政府配送”模式,把文化服務送到百姓心坎上。柳琴戲余韻繞梁,現代歌舞活力四射,36支廣場舞隊、3支莊戶劇團讓村民從“臺下看”到“臺上演”。通過定期培訓、比賽交流,讓村民從“觀眾”變成“演員”,用他們的話說:“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非遺傳承的“孟莊現象”,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在孟莊鎮,文化惠民不是簡單的“送節目”,更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傳承。這里走出了全國知名文藝人才——韓邦亭,在他的帶動下,一批退休教師、非遺傳承人組成文化創作志愿團隊,被棗莊市文藝界譽為“孟莊現象”。 非遺進校園讓孩子們跟著老藝人學唱柳琴戲,農家書屋變身非遺課堂,傳統文化在代際傳遞中煥發新生。當10后能哼出柳琴戲腔,當孩童圍坐聽孟莊故事,文化自信已悄然扎根。
美德信用的“孟莊實踐”,讓鄉風文明“美”起來。文化惠民不僅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孟莊鎮創新實施“1+4+6”美德信用工程,美德信用街區讓善行善舉可視化,積分超市讓文明行為可量化,“誠信之星”“文明家庭”評選激發向上動力。焦莊村用積分兌換景點門票,孟莊村文化長廊傳頌家風家訓,物質激勵與精神滋養并行,構建起“美德轉化信用、信用促進發展”的良性循環。
文旅融合的“慢鄉探索”,讓鄉村振興“火”起來。村史館里的老物件訴說著鄉愁,紅色炮樓前的黨課激蕩著初心,崖頭懷舊館的煤油燈點亮記憶。孟莊鎮打造特色文化場館,年吸引游客1.8萬人次,讓冷冰冰的展柜變成有溫度的記憶載體。文旅融合更催生發展新動能,“共享菜園”讓城市家庭體驗農耕之樂,民俗節帶動農家樂爆滿,文化IP與特色農業碰撞出增收的火花。
從“送文化”到“種文化”,從“富口袋”到“富腦袋”,孟莊鎮用一個個“小切口”詮釋了文化惠民的深刻內涵。在這里,文化不再是掛在墻上的標語,而是村民臉上的笑容、心中的幸福。當文化惠民的種子在鄉間生根發芽,鄉村振興的畫卷必將更加絢麗多彩。
(https://mp.weixin.qq.com/s/wlAkvowzOEm1O3FM6LBo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