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動基層文化惠民工程,薛城區新城街道金遠社區以“空間共享、功能復合”為理念,通過“一室多用、一室多能”的創新實踐,將社區活動室升級為多元文化綜合體,繪就出一幅黨群連心、文化共融的社區治理新圖景。
空間重構:閑置場地變身文化矩陣
社區打破傳統行政化空間布局,按照“服務空間最大化”原則,將原有辦公場所優化整合為非遺文化室、書法創作坊、智慧棋牌角、舞蹈排練廳、書香閱覽區等八大功能空間。通過可移動隔斷、錯時使用等設計,實現乒乓球臺秒變書畫案幾、棋牌室兼作普法課堂的靈活轉換,使400平方米空間承載起20余項文化功能。
服務升級:全齡段文化生態圈初現
清晨,非遺傳承人指導居民制作絨花;午后,銀發棋友在智能棋盤展開“楚漢爭霸”;傍晚,少兒街舞團與老年秧歌隊分區排練;周末,“法律明白人”講堂與民樂演奏會輪番登場......這種全天候、全齡段的文化供給,使活動中心日均接待量突破200人次。社區更引入“文化點單”系統,通過居民議事會收集需求,動態調整科技科普、健康養生等專題活動。
機制創新:多元共治激發文化活力
“要讓文化空間真正活起來,關鍵在共建共享?!鄙鐓^書記侯亞東介紹,通過“能人庫”建設,已挖掘書畫名家、退役文藝兵等社區達人32名,形成居民自主管理的12個興趣社團。同時與轄區單位共建“文化資源池”,區文化館定期派駐非遺導師,律所開設模擬法庭,形成“專業力量+草根團隊”的協同模式。今年以來,該空間已舉辦鄰里文化節、家風故事會等特色活動47場,惠及居民5600余人次。
如今,這個充滿煙火氣的文化綜合體不僅斬獲“市級最美文化空間”稱號,更孕育出“老漂族”融城計劃、“非遺少年派”等品牌項目。居民王女士感慨:“從前覺得社區就是個辦事的地方,現在這里既是文化充電站,更是情感歸屬地。”金遠社區正以文化為紐帶,書寫著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注腳。
(https://iapp.aixuechengapp.com/share/d21zai0zNy0zODg1NzkwNA.html?cversion=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