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社區的靈魂,是居民情感的紐帶,更是社區發展的精神內核。近年來,滕州龍泉街道堅持以文化為引領,立足居民需求,創新社區文化建設模式,通過優化陣地、整合資源、打造品牌活動等一系列舉措,全力構建充滿活力、和諧共融的文化社區,讓文化的力量成為賦能社區建設的“硬支撐”,讓居民在文化浸潤中收獲滿滿的幸福感與歸屬感。
構建“全時全齡”文化空間 文化滋養觸手可及
文化陣地是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街道以滿足居民多元文化需求為目標,精心打造“全齡友好”的文化空間,讓文化觸手可及。整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城市書房等資源,建設了集圖書閱覽、書畫創作、舞蹈排練、科普教育、親子互動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中心。在這里,孩子們可以在兒童閱讀區暢游書海,青少年可以在科普教室探索科學奧秘,中老年人可以在書畫室揮毫潑墨、切磋技藝,真正實現了文化服務的全齡覆蓋。此外,街道還積極拓展戶外文化空間,將社區公園、廣場等打造成文化活動的“第二陣地”。清晨,居民們在公園里晨練、跳廣場舞;傍晚,孩子們在廣場上嬉戲玩耍,文藝愛好者們則在這里開展文藝演出、民俗活動,讓文化在社區的每一個角落生根發芽,讓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感受文化的魅力。
匯聚“多元優質”文化資源 文藝公益相得益彰
文化的力量在于潤物無聲,而豐富的文化資源則是滋養居民心靈的“源頭活水”。街道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廣泛整合各類資源,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服務。一方面,街道積極挖掘本地文化人才資源,建立“龍泉能人庫”檔案,邀請轄區內的書法、繪畫、剪紙、戲曲等文藝愛好者擔任文化志愿者,定期為居民開展公益培訓和文化活動。同時,街道與文化機構深度合作,引入專業文化資源,定期舉辦家庭教育講座、藝術展覽、讀書分享會等活動,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文化盛宴。另一方面,街道積極探索“社企”共建模式,與轄區內的愛心企業、商家攜手合作,共同打造文化社區。與培訓機構合作開設親子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等課程,滿足居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與餐飲、娛樂等商家合作,推動商戶成為“美德信用合伙商家”,為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居民提供優惠服務,實現了文化與商業的互利共贏,進一步豐富了社區文化服務的內涵。
打造“特色亮點”文化品牌 社區建設活力四射
品牌是文化的標識,也是社區文化建設的有力抓手。街道立足自身特色,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動,以品牌為引領,凝聚社區文化合力,提升社區文化影響力。“龍泉廟會”“社區文化節”是街道傾力打造的綜合性文化活動品牌,每年的活動開展都會吸引數萬名居民參與,內容涵蓋了文藝演出、民俗展示、美食展銷、親子游戲等多個方面。同時,街道深入挖掘特色產業、文化產業和文明鄉風,融合實踐陣地功能,扎實推進文化社區“荊誠善治”“濱彬有禮”品牌示范建設,不僅展示了社區豐富的文化成果,也增強了居民對社區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此外,街道還根據傳統節日和二十四節氣,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動,讓社區文化四季有聲、全年不斷。在品牌建設過程中,街道注重發揮居民的主體作用,鼓勵居民積極參與文化活動的策劃與組織。通過居民自薦、社區選拔等方式,組建了多支文藝骨干隊伍,他們不僅在社區文化活動中擔任主角,還積極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志愿服務,成為社區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中堅力量。同時,街道還通過制定美德信用積分制,發放美德信用“泉泉券”,激發全民參與文化活動,讓文化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讓社區文化品牌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強化“文化引領”治理模式 和諧社區一路生花
文化不僅是社區的軟實力,更是社區治理的“潤滑劑”。街道以文化為紐帶,積極探索文化與社區治理的深度融合,通過文化活動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促進和諧,讓文化的力量成為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的“金鑰匙”。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依托,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活動,通過舉辦社區大講堂、評選“最美家庭”“身邊好人”等活動,弘揚社會正能量,營造文明和諧的社區氛圍。同時,充分發揮文化在調解鄰里糾紛、化解社區矛盾中的獨特作用,成立了“文化調解工作室”,邀請社區文化骨干和德高望重的居民擔任調解員,以文化說理、以情感動人,成功化解了多起鄰里糾紛,讓社區更加和諧穩定。此外,街道還積極探索“文化+網格化”治理模式,將文化活動與網格化管理有機結合。網格員在日常巡查中,不僅關注社區環境和治安問題,還積極收集居民的文化需求和意見建議,及時反饋給社區,為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精準依據。通過文化活動的組織與開展,進一步增強了居民與網格員之間的互動與聯系,提升了社區治理的精細化水平,讓文化成為社區治理的“黏合劑”和“助推器”。
文化如水,潤澤萬物而不爭;社區如舟,承載著居民的幸福與夢想。龍泉街道以文化為筆,精心繪制了一幅幅文化社區的幸福畫卷。在這里,文化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藝術,而是融入居民生活的點滴;社區不再是簡單的居住空間,而是充滿活力與溫情的文化家園。
下一步,龍泉街道將繼續深耕文化沃土,不斷創新文化社區建設模式,讓文化的力量持續賦能社區發展,讓居民在文化滋養中收獲更多的幸福感與歸屬感。(大眾新聞記者 孟令洋 通訊員 孔妍妍)
(https://m.dzplus.dzng.com/share/general/0/NEWS2218926WKRDTDLAYMG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