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下班回家,除了刷手機就是看電視。現在可不一樣了!”棗莊市薛城區常莊街道常興社區的陳阿姨邊說邊翻開手機相冊——瑜伽課上的笑臉、重陽節趕大集的熱鬧、孫子在四點半課堂畫的團扇……“社區把‘文化’搬到了家門口,日子過得比電視劇還精彩!”。
近年來,常興社區以環境、制度、行為、精神四個維度為抓手,從硬件升級到軟件引導,從活動共創到精神引領,讓文化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譜寫詩與遠方交響的樂章!
第一部曲:環境有溫度,筑牢文化根基
完善陣地建設,打造文化社區新地標。走進常興社區,映入眼簾的是寬敞明亮的黨群服務站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這背后是社區對文化建設的堅定投入。各種功能室一應俱全,矛盾調解室、黨性體檢中心、紅心驛站不僅幫助解決問題,還給居民的精神有了“安家之處”;瑜伽課堂、四點半課堂、萬章講堂等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其中的有氧書吧,藏書7000余本,居民張爺爺說:“遛個彎就能自助借書,比網購還方便!”
注重環境改善,文化熏陶從點滴開始。走在小區里,車輛停放整齊,環境干凈整潔。近兩年,常興社區籌措資金完成停車位硬化、墻面粉刷、充電樁增設等改造工程,同時增設了多處健身器材,環保標語也隨處可見,不僅解決了居民的實際問題,更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居民養成愛護環境、注重健康的良好習慣,讓文化的力量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第二部曲:制度有亮點,引領文化方向
居民公約,小約定撬動大文明。在常興社區,制度可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條條款款,而是實實在在為居民著想的“暖心寶典”。《居民公約》的制定與公示,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居民前行的道路,引導大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文明習慣,提升品德修養,為文化社區建設奠定認知基礎。
美德積分,讓好人好事“升值”。社區還把信用體系建設玩出了花,靠著黨建引領,“常聞民聲”治理體系加持,秉持著“常聞民聲、興德潤家”的理念,把“德信常興”美德信用品牌打造得閃閃發光,為文化社區建設助力。通過各種“信用+”各種場景的新花樣,把志愿服務搞得熱熱鬧鬧,信用積分更是成了激勵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 “秘密武器”,大家紛紛爭做文明居民,整個社區的文明素養都被拉高了好幾個檔次。
第三部曲:活動有內涵,激發文化活力
文化活動,讓居民感受文化的魅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活動的開展,常興社區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引進晨陽社工,與思源社工、聚力社工合作,鏈接多方資源,深化志愿服務實效,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讓廣大居民在參與中感受文化的魅力、運動的健康。“全民健身”運動會、重陽節趕大集活動、針對未成年的節日主題活動、非遺體驗活動、寫春聯送福字活動、文藝匯演活動、常態化的瑜伽課堂、讀書交流活動等等,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居民的一致好評。
貼心服務,小行動編織睦鄰溫情網。在常興社區,志愿服務不僅是“搭把手”,更是鄰里情感的“粘合劑”,四點半課堂的作業輔導、熱心手藝人的家電維修、定期開展的健康義診、暖心寶媽的育兒沙龍,讓更多居民從“點頭之交”變成互助伙伴,用一份份善意織就鄰里和諧溫情網。這份鄰里和諧也成了文化社區建設的催化劑,促進著社區的文明共榮。
居民力量,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常興社區充分發揮居民自發帶動力量,鼓勵居民根據愛好組建廣場舞隊、瑜伽隊,并提供場地進行訓練與娛樂,多次參與演出廣場舞比賽、街道文藝匯演等活動并獲得獎項,書法、象棋、閱讀愛好者也組建興趣小組定期開展活動。利用好居民自己的小圈子,推動文化建設大圈子的推廣和擴充,充分激發居民內生動力。
第四部曲:精神有滋養,凝聚文化力量
理論宣講,文化浸潤從宣講開始。常興社區重視宣講實效,涵蓋惠民政策、黨的理論精神、傳統文化、國學經典、移風易俗、美德事跡等方面內容,始終堅持“內容為王”,同時,聚焦宣講方式的多樣性,注重運用新媒體技術,通過多方平臺,讓文化全方位浸潤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樹立典型,榜樣力量推動文明建設。常興社區還定期舉行“誠信表彰”、“最美好媳婦、好婆婆”、“最美志愿者”的評選活動,充分發揮舉旗率帶的榜樣作用,以評促建,不斷推動文化社區建設,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https://iapp.aixuechengapp.com/share/d21zai0zNy0zODE0OTg2OQ.html?cversion=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