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掬得滿庭芳,文明花開滿園春。今年以來,龍泉街道持續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走深走實,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扣群眾需求,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明實踐活動,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延伸到居民“家門口”,做到百姓“心坎里”,著力激發文明實踐創新活力。
文明實踐活動扎根基層? 居民心中綻放文明之花
在龍泉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一片蓬勃的景象,志愿者們利用“暖心課堂”給放寒假的孩子們輔導作業,陪孩子們做手工,“公益太極拳講堂”上,學員們正認真學習太極拳動作,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內一片歡聲笑語,各種文化活動精彩紛呈。街道在強保障、建隊伍、抓服務上狠下功夫,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精準對接群眾需要,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明實踐活動,把文明“送”到群眾家門口,“種”在群眾心頭。推進“因時制宜”模式,開展“萬家燈火”夜校、暑期“暖心課堂”系列活動;開設音樂、舞蹈、手工藝等20多門才藝培訓“周末課堂”“社區微業”;啟動“非遺里的中國”匠心文化傳承特色項目、“共沐書香 悅讀惠民”和悅親子讀書會項目。通過開展常態化的文明實踐活動,有效滿足居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真正成為群眾的“精神家園”。
文明實踐家門“火熱開市”? 鋪就城市最美和諧底色
“我小時候在老家趕過大集,賣什么的都有,可熱鬧了。沒想到,這么多年過去了,我還能在家門口趕上不一樣的文明實踐大集,真是又實惠又方便。”居民們笑著說道。居民是社區建設與發展的參與者,更是受益者。街道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滿足轄區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立足點,以提高居民文化素質、增強文化自信為目標,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龍泉廣場等陣地,各社區每月至少開展一次志愿服務趕大集活動,在文明實踐大集活動現場,不僅有琳瑯滿目的本地特色美食,還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展示,鏘剪子磨菜刀、口腔義診等便民服務。看精彩演出、聽鄰里故事、品傳統文化、享書香閱讀……文明市集切切實實地將綜合性、多樣化、一站式服務送到群眾身邊,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趕上一場“量身定制”的特色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大集合”,為居民生活帶來實實在在便利,更在無形中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讓“遠親不如近鄰”在社區內得到了生動詮釋。
“積分兌換”撬動服務“破圈”? 多元活動延伸“文明觸角”?
志愿者們走進孤寡老人家中,陪老人聊家常,幫助老人打掃衛生,為老人送上生活用品。黨員、青年志愿服務隊伍走進老舊小區手拿掃帚、鏟子、垃圾夾等工具,對小區周邊和樓道里的垃圾雜物、衛生死角、“牛皮癬”進行清理……街道堅持“健全制度、以德積分、以分換物”的工作思路,創新“美德信用+”積分兌換機制,以文明實踐活動為載體,將文明實踐與美德信用建設有機融合,制定積分管理制度,把群眾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等善行義舉量化為積分,充分發揮志愿服務與信用建設“1+1>2”的優勢,以“小積分”帶動“大文明”,激發志愿服務的“新活力”,實現志愿服務“單向付出”為美德信用“雙向循環”,點燃居民群眾文明實踐參與熱情,通過積分兌換,真正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成為引領群眾、帶動群眾、服務群眾的主陣地,如今的龍泉街道,文明之風吹遍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大眾新聞記者 孟令洋)
(https://m.dzplus.dzng.com/share/general/0/NEWS2152938HHACWQCQZWK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