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南峰影,蟠龍河畔,在鐵道游擊隊的故鄉薛城,一位面帶病色卻顯剛毅的中年男子,冬冒寒風大雪、夏頂烈日酷暑,穿梭于城區與鄉間,奔波于樓宇與地頭,用濃濃的情感和驚人的毅力,躬耕于他深愛著的這片熱土,用他那病殘之軀撐起精心服務3144名退役軍人及優待優撫對象的重任,他就是被人們譽為“獨腎鐵人站長”的棗莊市薛城區常莊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張裕信。
從“鐵桿粉絲”到“工作鐵人”
現年52歲的張裕信,從小崇拜軍人、熱愛軍人,對軍隊和軍人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有人說,不當兵后悔一輩子,而他就是后悔一輩子的人。年輕時因為種種原因,他與軍旅無緣,恰恰是這樣的擦肩而過,讓他成為了崇敬軍人的鐵桿粉絲。參加工作34年來,他時刻以軍人為楷模,以英雄為榜樣,以鐵道游擊隊精神鼓舞為力量,在平凡的工作中寫下不平凡的注腳。2013年春,他不幸上患尿毒癥末期,于當年8月進行腎臟移植手術。術后,按照組織相關要求,本可以在家休養的他,卻始終堅持工作。
歷史的時鐘走到2019年初,國家自上而下相繼成立了退役軍人管理服務機構,一腔擁軍志、滿懷報國魂,30余年一直與軍人工作不接觸的“門外漢”的張裕信,一番沉思深慮,拖著病體,主動請纓要扛起服務退役軍人的重任!身體不允許!家人不同意!領導不贊同!一番推心置腹,家人只好默許、領導只好點頭,張裕信毅然走上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崗位。腎移植術后患者是能夠離開醫院的病人,但需每天早九晚九準時服用抑制免疫制劑藥物。為了不耽誤工作,張裕信常常隨身帶上藥盒,裝上服用的藥丸。有時工作忙起來,忘了服藥,給身體帶來危害,但他從不計較在意,有時晚上工作忙起來,來不及服藥,家人追問,就搪塞過去……
從“職場小白”到“業務精英”
張裕信常念叨的一句話,一門行業,你一年不通,三年不精,七年不成為專家,那你就“白混了”。從事退役軍人工作短短三個月,他就做到了政策“一口清”、流程“隨口來”、方法“全會用”。2019年“八一”前夕,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領導到常莊街道走訪看望烈士遺屬,張裕信面對領導詢問街道退役軍人和優撫對象基本情況、政策落實和業務流程等等,對答如流,了如指掌,并對烈士母親曹召蘭的家庭情況、思想狀況、經濟情況、人際關系等作了一一介紹,獲得了領導的贊許。
在他的帶領下,服務站進一步精簡服務流程,提升服務標準,對服務事項按照“最多跑一次”,做到“應減必減,減無可減”,特別是對“農村60歲退役軍人生活補貼”“60周歲老年烈士子女生活補貼”等6項服務事項,實行系統提取、部門協同、上門服務、全程代辦。所需材料由原來的8項減為2項,事項整體辦結時間壓縮73%,平均辦結時間由以往15天減少為4天,最大限度方便服務對象。
從“紅色軍迷”到“宣傳尖兵”
薛城區常莊街道是當年鐵道游擊隊打鬼子、炸橋梁的主陣地,是解放戰爭中第一個舍身炸碉堡英雄陳金合烈士的犧牲地,紅色文化厚重。張裕信是土生土長的常莊人,從小就喜歡聽老人們講述革命故事,感悟紅色情懷,向往軍旅生涯。為深度挖掘常莊街道英烈故事,傳承紅色文化,他歷時6個多月,走訪150余戶軍烈屬及英模家庭,聆聽英烈事跡,收錄常莊籍英烈、英雄30余位,擬撰寫出版30余萬字的《常莊英雄兒女》,目前已整理7位英烈故事,結集7萬余字。
今年上半年,張裕信結合“全國示范型退役軍人服務站”創建工作,利用3個月的時間,謀劃設計建成200余平方米退役軍人榮譽展室和退役軍人之家,收集英烈戎裝、勛章等實物30余件,史料資料200余條。同時充分挖掘陳金合烈士英勇事跡,建成占地20畝的擁軍廣場,設有陳金合烈士紀念館、英雄廊、解放槐等14處紅色景點;并與原安徽軍區司令員沈善文、原濟南軍區炮兵第二十四團團長張宗超等常莊籍將校軍官取得聯系,獲得老英雄們的全力支持和高度認同。榮譽展室和擁軍廣場的落成,吸引了黨員干部和周邊群眾參觀學習,有力地推動了常莊街道紅色文化傳承和發揚。
從“工作站長”到“服務典范”
常莊街道現有退役軍人及優待優撫對象3144人,其中烈士遺屬、參核參戰、60歲以上農村退役軍人等優撫對象289人,現役軍人家屬187人。新時代,如何做好退役軍人和優待優撫對象服務保障工作,增添他們的尊崇感、獲得感?
張裕信經過深入調研,探索推出了優撫對象醫療簽約服務新模式。退役軍人服務站聯合區婦幼保健院、街道中心衛生院,成立了21支由89名全科醫師、鄉村醫生組成的優撫對象醫生簽約服務團隊,推出優撫對象醫生簽約服務新模式。
“簽約服務”推行后,簽約醫生服務團隊定期對優撫對象進行常規體檢、入戶巡診、健康狀況評估,并有針對性的健康管理方案。
街道吳莊村89歲抗美援朝老復退軍人張宗儉患心臟病,治愈出院第二天,張裕信就帶著街道中心衛生院李愛國、田壯、劉娟三位簽約醫生,來到張宗儉老人家,進行醫療保健巡診,認真為老人檢查血壓、血糖,并囑咐老人一定保持健康心態,合理飲食,注意休息。張宗儉老人激動地說:“真沒想到你們還上門來給我檢查身體,政府想得真是太周到了!”感謝之情言之不盡。
張裕信善于總結,勤于實踐,努力做活服務惠民“大文章”。工作中,他時時處處以退役軍人為中心,利用服務平臺信息化、工作人員服務專業化為支撐,把服務保障退役軍人全周期、優撫對象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服務體系全方位作為工作目標,按照下沉式、一站式、應需式、容缺式“四式”服務要求,力爭實現五常引領:即引領退役軍人常回家、常愛+,常安+,常鄉聚,軍創企業常商匯。街道、村(居)服務站服務保障能力得到極大提升,切實打通了服務退役軍人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