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棗莊市市中區對光明大道與西昌路交叉口進行了景觀升級。中心位置是松石迎賓景觀、主題景觀及效果較好的小龍柏;外圍模紋色塊變更為900平方米的時令花卉、180平方米的繡球“無盡夏”及景觀草坪組成的如意圖案,裝點著市中的“最美轉盤”。
改造后的光明路大轉盤周邊,增加了四季景觀花量,疏密有致,整體景觀效果和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較大提升,真正達到了交通提升、白天看景、晚上看燈的設計意圖。
近年來,市中區依托城市藍綠資源,因地制宜,依勢造景,滿足居民親近自然、游憩健身、綠色出行的需要,進一步改善城市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彩化水平,提高市民獲得感和幸福感,通過有機串聯城市綠地、休閑空間、開放空間等,初步形成城市公園網絡,實現城市文化與人文精神傳承的有機融合,自然生態美感和城市形態美學相得益彰。去年12月,該區被列為山東省公園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把小微公園建到市民家門口
近日,在青檀路與光明路路口西南角,記者見到正在施工建設的檀光西游園已初見雛形,部分大型樹木已經栽植到位,園內兩輛挖掘機正在挖掘清理步道,工人們有的在焊接鋼架,有的在砌墻,施工現場一派繁忙景象。工程全面竣工后,檀光西游園將成為附近市民休憩玩耍的新去處。
市中區進一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功能,大力實施增綠建園、增花添彩等行動,結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新建改建了一批融“健身、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廣場公園、綠地游園、口袋公園,城區園林景觀和城市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提升。近年來,運用規劃建綠、見縫插綠、造景添綠等舉措,建成了劉嶺園、道南里游園等40個口袋公園和西嶺游園、譽德園等10余處精品公園游園,打造“城市文化景觀小品”14處,增加了城市綠量,改善了群眾游園體驗。今年計劃新建、改建檀光游園、青檀府游園等8處口袋公園,面積約12.2公頃。力爭通過建設多而勻的公園網絡,把小微公園建到市民家門口,實現市民出行500米即可到達免費公園。
“小而美、小而精”的口袋公園,宛如一塊塊色彩鮮艷的暖色“拼圖”,玉珠般散落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使周邊市民真正過上“推窗見綠,出門進園,就近健身”的幸福生活,勾勒出了家門口的“詩與遠方”。
因地制宜發揮城市特色
走進市中區光明新村龍庭巷,令人眼前一亮:道路兩側被綠樹、花草環繞,綠意盎然,新建60多個停車位,兩側墻上繪有從秦漢時期到現代的體現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文化作品,也豐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生態街巷作為城市的“毛細血管”,對于暢通城市綠色微循環、提升城市“顏值”有重要作用。該區圍繞生態街巷,進一步挖掘文化內涵,根據街巷景觀、位置的重要性,結合小巷實際情況,制定并實行了各條生態街巷創建方案,明晰了整治目標,增強了工作的針對性。對于人流量較大的小巷比如龍庭巷,適當增加園林小品,在樹蔭下增添供游人歇腳的座椅;對于兩側有柵欄的小巷比如裕華巷,種植薔薇等攀爬藤蔓植物增加觀賞性;在多數墻體較多的生態街巷多采取種植爬山虎垂直掛綠方式。如今精致的生態街巷越來越成為市中一景,它們星星點點,藏身于城市的大小社區中,不僅扮靚了城市,還成為市民休憩的微客廳。
以“全民共建”推進“全民共享”
“我是這兒附近的居民,幾乎天天晚上帶著媳婦孩子來玩?!痹谑兄袇^青檀路與君山路交叉的政府西游園,市民王鵬說道。
市中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在城市建設中堅持讓利于民,將小塊城市拆遷用地、城市邊角地、空閑地,優先用于公園綠地建設,滿足群眾生態需求,通過“民生園林”建設,增加城市綠量、優化生態環境。
政府西游園就是市中區委、區政府通過集中拆除魯南實業公司部分沿街門市,積極挖掘老城區的空間潛力,以“實用”為目的,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人群的休閑需要,打造的一處感官多彩與功能多樣的口袋公園。
近年來,市中區緊緊圍繞“民生園林”的理念,以“全民共建”推進“全民共享”,切實保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根據民生需求增添生態福祉,在建設過程中積極征求市民意見,將市民實際需求與公園綠地建設相結合,著力建設群眾身邊小而美、小而精的游園、口袋公園和街頭綠地。落實綠地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先后建成了華光游園、西嶺游園、政府西游園等一批集功能性、景觀性、實用性于一體的公園綠地,使廣大市民在公園城市創建活動中收獲了更多幸福感。(記者 劉振江 通訊員 褚洪波 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