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棗莊市首個移動充電樁項目落戶市中,采用國軒移動充電機器人對新能源車進行補能,重新定義充電方式。
該項目的移動充電機器人采用集智能駕駛與儲能、充電于一體的全新解決方案,對于用戶端,實現從“車找電”到“電找車”的轉變,支持最大60KW直流輸出,具有自由移動、靈活快捷、隨叫隨到、快速服務的優勢,能極大地拓寬充電服務圈;對于電網端,可結合自身儲能優勢,在用電低谷進行補電,緩解電網壓力,也可在加裝附件后作為應急電源使用;對于社會而言,能提升使用效率,減少固定樁的重復投資,不占用固定車位,有效利用公共停車資源,助力老舊小區充電網絡改造。
今年以來,市中區著手制定充電基礎設施規劃,委托設計院采取整體規劃、適度超前、管建并舉、專(自)用為主、公用為輔策略制定規劃,結合百姓需求建設快、慢充基礎設施,并推廣光儲充一體化、儲充一體化新模式。截至7月底,市中區已累計建成各類充電樁2904個,其中公共充電樁162個、專用充電樁500個、個人充電樁2242個。
市中區在項目立項、選址、爭取政策等方面專人跟進做好服務,目前已發放國家補助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獎補資金67.2萬元。同時,簡化辦電手續,區發改局聯合住建、消防、供電等部門勘察確定了兩批共計12個“無證明”辦電小區并在政府官網公示,車主無需開具物業登記證明,即可辦理充電樁用電。該區減少居民個人樁投資,建立政府、供電、社區、物業、客戶的服務機制。供電企業、物業公司、業主三方合作共建,已為湖西景苑、碧桂園等小區開展了配套電網建設改造,最大限度為車主減少投資。
由于老舊小區存在基礎設施落后、供電容量配置不足、未規劃停車位、或雖有公用車位卻無法提供車位權屬證明等問題,導致無法建設個人充電樁。區發改局、市中供電中心積極探索公共車位共享充電模式,提供新能源汽車快充、慢充和電動自行車集中“平價”充等多種充電方式,解決居民“充電難”“充電貴”問題,辦好惠民實事,提升民生福祉。目前已聯合光明路街道相關社區、物業公司和充電樁建設單位,綜合原有供電容量、停車場地空間等因素開展設計,堅持科學規劃、逐級審批原則,按照“先試點,后推廣”路徑,采用“統建統營、有序充電”的模式,“政企聯動”推進老舊小區充電樁普及工作。(記者 王兆虎 徐光 通訊員 褚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