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棗莊市市中區永安鎮按照“1235”的發展路徑,以提高廣大群眾滿意度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把群眾的事當作頭等事業,心無旁騖干事業,用心為民謀福祉,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深入實施惠民工程,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群眾滿意度實現新突破,交出了一份有溫度、有質感的民生答卷。
聚焦三“實”民事落地精準
一是謀劃求實,堅持“實”字落地。全鎮緊緊把牢民生這個第一要務,召開專題會議、推進會議、問題轉辦會議10余次,對滿意度提升做具體安排和部署,精準把脈、深入分析、透徹研究、周全謀劃,推出《關于進一步提升群眾滿意度暨常態化開展“情滿永安”群眾大走訪、志愿服務活動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更接地氣、針對性強、切實管用的硬招實招,不斷提高滿意度工作的精細化水平。
二是工作閉環,堅持“實”字扎根。樹立“有解思維”,聚力解決問題,建立快報送、快轉辦、快處理、快反饋的“三快”閉環推進機制。緊盯重點領域、短板弱項以及群眾提出的意見建議,由永安鎮創建“滿意永安”專班辦公室統籌群眾來電來信反映問題和入戶遍訪發現的問題,做到歸類梳理、歸口轉辦、限時辦理、銷號管理,確保群眾訴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三是作風扎實,堅持“實”字生花。全鎮黨員干部以求真務實、扎實干事的作風觀念,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改起,從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做起,做到有訴必應,建立“分管部門負總責抓,包村干部到一線抓”的日常責任機制,全鎮各單位主動認領并迅速整改,以整改績效促人民福祉,立行立改,將群眾訴求意見當成民生大事抓推進,把滿意度工作抓實、抓細、抓出成效。
聚焦三“融”民生融合促進
一是融入基層黨建。實施村(社區)“書記工程”,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的“關鍵小事”,確定老舊小區改造等項目36個,投資1400余萬元對轄區老舊小區進行提升改造,累計清理三堆五垛700余車、粉刷墻體18萬余平方米、修補硬化路面2.4萬余平方、新增綠化4000余平方米,新種植苗木5萬余株、新增消防設施30余處;開展老舊小區空中“蜘蛛網”集中整治,累計清理“飛線”8萬余米;開展標識標線施劃集中整治,組織施劃機動車、非機動車停車線7000余個。
二是融入社會治理。將黨群服務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創新融合,集中打造“黨群服務+滿意收集”基層治理綜合體。制定城市社區“1+X”制度,實施“紅色合伙人”政策,有序整合社會力量參與驛站服務,定期開展政策咨詢、法律援助、健康義診、“微心愿”點亮、文化匯演等定制化為民服務活動25場次,包含免費義修、磨剪子戧菜刀、愛心理發等多個服務項目,累計服務群眾8500余人,形成“社會治理+滿意提升”共聯共建共享新格局。
三是融入鄉村振興。把滿意度提升與產業發展、文化興盛等鄉村全面振興重點工作有機融合,創新開展黨史宣講、農技培訓、健康義診等活動百余場次,周六劇場演出20余場。打造21支文藝志愿服務隊伍,以“周六志愿服務”為抓手,組織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購物節活動,永安奇味辣豬蹄等10余個非遺項目走進現場,讓居民近距離感受非遺的精美工藝和文化內涵,為鄉村全面振興賦能增效。
聚焦三“新”民意著力突破
一是探索發展“新”機制。全鎮以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為著力點,以群眾滿意度為落腳點,聚焦六大領域服務質效,打造村居“六個一”滿意度提升工程,各村(社區)每月集中攻堅民生工程建設,聚焦六大領域,提供一系列暖心微服務。同時,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全鎮的重點亮點工作,努力贏得群眾理解認可支持,切實提升群眾滿意度。
二是踐行工作“新”方法。整合全鎮機關、村(社區)干部、網格員、志愿者等一切可以統籌的人員力量,定向聯系群眾,網格鏈式抓管理。以電話、微信等線上訪談形式,結合常態化入戶走訪,掌握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堵點問題。聯動區域綜合資源,跟蹤閉環處置,最大限度地解決好群眾反映的問題訴求,并及時將處理結果反饋給群眾,確保工作見成效。
三是開展服務“新”形勢。創新打造“有事找小安”線上問題反饋平臺,通過“線上+線下”雙渠道,聚焦六大領域,廣泛收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訴求,確保意見訴求收集在基層、整改措施商議在基層,切實落實“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鎮”的屬地責任,打造“平安是福、永安是家”的“家門口”綜合服務新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