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①,姹紫嫣紅、生機勃勃的大自然總是令人向往。“天地之生萬物也,以養人”⑧“草木殖成,國之富也”@,無論是獲取飲食,還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夙愿,大自然都是人的生存之本。
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⑩“生生之德”“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到“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的生態倫理觀,再到“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的樸素自然觀,泱泱五千年中華文明充盈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敬畏自然和保護自然的智慧,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當人類無序開發、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必然是無情的。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基于這種認識,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文明永續進步的高度,發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美麗地球家園”等重大倡議,并以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長江黃河生態保護、實施碳達峰碳中和等實際行動,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保護自然不是困守青山的“緣木求魚”,經濟發展也不是掠奪自然的“竭澤而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明了保護自然和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良好的生態環境本身就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地創造綜合效益,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歌猛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碩果,并不是自發能夠完成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實現的,需要我們付出自覺、艱苦、頑強的努力,甚至暫時的犧牲。要樹立和諧共生理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理念,要做到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關愛自然,正確看待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間的關系,算好大賬和小賬、眼前賬和子孫賬,真正以自然之道保護自然、還自然以自然。要提升生態文明素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一種發自心靈深處的醒悟和外化于行的素養。要珍惜生態、保護資源、愛護環境,只有每個人都當好建設者,形成關愛和保護生態的自覺,才能成為良好生態的受益者。要創新發展“美麗經濟”。要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借綠生金,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特色產業,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增長點,在資源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