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會意形聲字,本義為“棚屋中有豕”,意思是有屋子、有財產,引申出居住、家庭、家族之義。家庭是溫暖的港灣,是我們每個人都賴以生活和成長的地方。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總是把家庭美滿幸福作為重要的人生目標。對待家庭的觀點、態度或信念,可能因民族、地域、時代而有所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家庭情節熔鑄于中國人的血脈之中。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珍視親情。尊崇孝老愛親、相敬如賓、兄友弟恭、妯娌和諧、克勤克儉、忠厚傳家等傳統家庭美德。孔鯉過庭聞訓、吳猛恣蚊飽血、李清照夫婦賭書潑茶、蘇軾“千里共嬋娟”望月遙祝兄弟平安等典故,都成就一段段家庭美德的佳話。
中國人總是自覺地把家庭觀推擴出去,延伸到對社會、國家的理解之中,強調以國為家。“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①“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②“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③等,都把“家”視為由個人而至天下的重要紐帶。岳飛精忠報國,林覺民修書與妻子訣別,沂蒙紅嫂送子參軍、送夫支前、含辛茹苦撫養革命后代等,都體現著向上的家庭追求,體現著高尚的家國情懷。
當下,家庭建設面臨諸多挑戰,如傳統家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婚姻、養老、家庭教育等問題凸顯,它們無不困擾著我們的家庭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每個成員都有責任把自己的小家建設好。要重視言傳身教的家教家風。“養不教,父之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其一言一行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乃至整個家庭。塑造良好的家教家風,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耳濡目染。要塑造相親相愛的家庭關系。家庭關系需要經營與建設,團結和睦的家庭氛圍就像和煦溫暖的陽光,可令人身心舒暢、心情愉悅。家庭成員互相關心、互相支持、互相包容、坦誠相待、共同努力,便能構筑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風尚。要厚植以國為家的家國情懷。家是國家穩定的基礎,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興;國是萬家平安的保障,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也就沒有家庭的幸福美滿。生活在“家”與“國”中的每個人都應該樹立家國情懷,培養崇高的理想信念,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心懷國家,把家國情懷轉化為風雨無阻向前進的不竭動力源泉,用個人的不懈奮斗把小家建得更美,把大家建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