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支不大的隊伍,人員僅有92人。這是一支戰斗力頑強的隊伍,他們和專業醫護人員配合,連續數天開展上門核酸檢測。這是一支感人的隊伍,他們不分晝夜隨叫隨到。這支隊伍就是滕州市抗擊疫情中的濱江花苑志愿服務隊。
志愿服務隊是10月26日建起的,兩天時間就達到92人。在這個特殊時刻,他們和社區人員、醫護工作者一起日夜守護著濱江花苑小區一萬余名居民的安全。
55歲的楊效娟是隊里的“大姐大”。雖然腰上打著一根鋼釘做過三次手術,不能彎腰,但她已在社區中心堅守了6天。本就熱心公益的她,居家辦公的第一天就自發組織了幾名年輕人,以備社區需要。志愿服務隊上崗后,腿腳不便的她坐鎮社區中心,分發物資、登記名單、貼條形碼......每天,她第一個到崗,一遍遍地提醒大家注意事項、做好個人防護。連續幾天無法按時吃飯,水也喝的很少,楊大姐的嘴里已滿是水泡,但她開朗的笑容、直言快語的大嗓門感染著每位志愿者。
1米8多的大高個,筆直挺拔的身姿,23歲的時誠遠是今年9月才退役的武警,手續還沒辦好的他也是第一時間加入了志愿者隊伍。5年的部隊生涯練就了一副好身板,爬完十多層樓,其他志愿者早已氣喘吁吁,他依舊步履輕松。每次回到社區完成消殺后,他還細心地幫著收拾垃圾,搬運物品。小區里有些樓房沒有電梯,他搶著說:“我去。”10月31日中午12點多,幾位居民的藥到了社區,剛忙了一上午的他第一個在微信群里說:“我現在去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短短幾天時間,他成了大家口中的“兵哥哥”。
志愿服務隊里還有幾對夫妻隊員,靳有升、任艷玉就是其中之一。57歲的靳有升在棗礦集團工作,這次,他和妻子及兒子兒媳一家四口都報名做了志愿者。靳有升每天穿著防護服和醫護人員一起上門為居民做核酸,任艷玉則在社區中心忙著貼條形碼,發放物品。一次核酸檢測,每組需要兩三個小時,這期間要樓上樓下不停奔波,回到社區脫下防護服,汗水早已濕透了衣服。年過半百的靳有升和年輕人一樣,奔波在志愿服務一線。
在這個名為“濱江十月志愿者”的微信群里,有深夜十一點喝上兩杯黑咖啡準備執行任務的美女小姐姐,有清晨5點來到社區準備防疫物品的中年大叔,更多的是“有需要隨時到”的群友。黃征、李坤、陳萍、倪義濤、張厚鵬……他們是老師、是醫生、是退休工人,是我們左鄰右舍中的普通人,也是記者眼中最可愛的人。
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背后,是一張張帶著勒痕、流滿汗水的面孔,是一個個義無反顧的身影,更是一種面對疫情不畏懼、不退縮,能戰勝一切困難的強大力量。(記者 張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