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闊,男,15歲,現就讀于棗莊市第十五中學。是一個愛學習,愛思考,認真踏實,成績優異的好學生。生活中他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樂于助人;他興趣廣泛、才藝雙全;開朗自信、樂觀向上。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中,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修養,爭做一名“新時代好少年”。
一、加強理論學習,堅定理想信念
學習之余,他積極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為思想“充電”“補鈣”,進一步堅定了“兩個維護”,增強了“四個自信”,自覺樹立了把個人命運同民族和國家命運緊密結合起來,把個人夢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
二、鍛造品德修養,熱心服務社會
他嚴格遵守《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積極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在學校,熱愛集體,尊敬老師,有著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在家,孝敬長輩,能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外,尊敬鄰里,文明禮貌,深得大家的喜愛。在社會,他誠實守信,遵守社會公德,遵守公共序,禮讓老人小孩。利用節假日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加疫苗接種相關服務;年前走訪山亭留守兒童、困難學生,捐助書籍、文具;參與了“壹基金”公益基金會的“棗莊鄉村童伴365”捐助活動;參與了社區疫情防控、安全知識宣傳服務隊工作;走進敬老院慰開展問表演,給老人送溫暖,為老人唱歌、跳舞,給他們講生活趣事;從書本上學到關于環保的知識以后,他會經常給身邊的人講“地球是我們的母親,我們要愛護他”,家里偶爾多開一盞燈,浪費一點水,他都會及時提醒。走上街頭保潔清理衛生死角,為創建全國文明城貢獻一分力量。
2021年10月23日,鄧世闊放學回家經過市立醫院南門光明廣場附近時,發現一位老人左顧右盼,搖搖晃晃地往前走著。于是他連忙上去詢問,發現老人神志有一些不正常,通過老人甕聲甕氣地描繪,他大概猜出了老人住在哪里。于是他便載著老人,用了30多分鐘,護送老人回家,在老人家門口碰見焦急等待的老人的女兒張女士。張女士介紹說,父親當天早上5點多鐘就出去了,他一般會在8點左右回家吃點早飯、喝點茶歇一歇,他的子女送孩子去上學后回到家里還是沒有看見他,以為他吃完早飯又出去了,到了午飯時間還是沒有回來。他的子女開始有些著急了,他們開始聯系家里的親戚和朋友四處找尋。正當全家人心急如焚準備報警時,鄧世闊將老人送到了家門口。這才得知老人中午在外身體突感不適,再加上患有腦梗行動不便,口齒不清楚,致使老人在馬路滯留五、六個小時找不到家門。鄧世闊把老人交給他的家人后,并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也沒有對任何人提起。直到11月4號下午老人女兒張女士滿懷感激地拿著錦旗和感謝信來到學校親手將錦旗和感謝信送給鄧世闊同學,感謝鄧世闊同學對其父親的關心和幫助,錦旗上書:“學校明德育才,學子品尚助老”學校收到感謝信,老師和同學們才知道,原來他做了這么一件好事,他是新時代好少年的典范,傳遞了社會正能量!
三、參與班級管理,素質全面發展
他積極熱心于班級服務工作,不怕吃苦不怕累。擔任班級衛生委員,熱情服務,圓滿完成各項任務。組織同學制作板報,組織參與文藝演出、演講比賽、辯論賽、籃球賽等,尤其是組織參與學校的“學雷鋒樹新風”系列活動,活動組織和效果獲得了師生很高評價。2021年,被評為棗莊市“學雷鋒好少年”。
鄧世闊,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平平凡凡、簡簡單單,卻用點點滴滴的行動感動著我們周圍每一個人。他用堅定的信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回報學校、老師的培育之恩,做一名感恩社會、回饋祖國、勇攀高峰的新時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