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未成年人中現有在校學生29.7萬名,其中孤兒、農村留守兒童、殘疾兒童等困境兒童6738名。近年來,滕州市把困境兒童身心健康作為一項民心工程來抓,在增強學校育人功能和提高教育服務能力上下功夫,創新設立“假期快樂成長營”,在每周六周日、法定節假日、寒暑假期間,為困境兒童提供公益性托管服務,受到廣大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好評,經驗做法被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山東教育衛視等國家和省級主流媒體宣傳推廣,得到全國未成年保護示范縣驗收評估組領導專家充分肯定,省民政廳、省婦聯擬作為未保工作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廣并上報全國婦聯。
針對困境兒童無人照看缺關心、無人陪伴缺溫暖、心里自閉缺溝通、安全方面缺意識“四缺”難題,高位統籌、科學謀劃,接力填補“關愛空白”。 一是頂格推動,定保護之綱。高度重視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成立由滕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未保工作領導小組,先后制定出臺事關兒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146項。為保障困境兒童節假日關愛不空白,推動未保工作行穩致遠,2021年6月,在大塢鎮整合利用一處38畝的小學校區,創新設立“鳧山假期快樂成長營”,為困境兒童提供全方位托管服務。目前,滕州市“假期快樂成長營”發展到11處,輻射21個鎮街中小學,形成了完整的組織體系。 二是優化布局,謀整合之力。健全完善保障體系,以打造“假期快樂成長營”為抓手,優化載體布局,拓寬保護觸角,投資7.2億元,建成中小學素質教育實踐中心等市級平臺13處,建設親子閱讀基地12個、“希望小屋”341個、留守兒童活動站42處,實現了未成年人特別是困境兒童親情有依、生活有護、困難有幫、成長有助,形成了品牌引領、統籌聯動的未保工作新格局。 三是兜好底線,行關愛之舉。以困境兒童現實需求為導向,在精準化關愛、補缺型關愛、沉浸式關愛上下功夫,為全市散居孤兒每月提供補貼1800元、重點困境兒童每月1250元、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每月1800元,兜牢兜實關愛底線。堅持情動于中、精準幫扶,拓展延伸成長營功能定位,開設農耕種植體驗、食育文化、自然藝術、科技探索等課程,豐富完善課程體系。 充分發揮“假期快樂成長營”的陣地作用,開展德智體美勞全方位教育,托管兒童從開始的自卑無助、封閉叛逆,變得活潑開朗、熱愛生活,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社會認同感大幅提升。 一是思品奠基。加強對托管兒童的思想引導,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織到滕州國防科技教育基地、墨子科創園、滕州書展現場等開展研學,接受紅色主題教育,長知識、育品行,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龍泉街道依托董村紅色記憶館等平臺,積極開展“紅色閱讀伴我成長”等各類主題教育活動23次。 二是文化培基。堅持啟迪智力、開發腦力,加強科學文化知識教育,設立閱讀室,供托管兒童閱讀典籍、自主學習、完成假期作業。每天進行晨誦、午讀、暮省活動,培養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習慣,真正從經典中得到心靈慰藉,在誦讀中傳承優秀文化。 三是體育強基。推進陽光體育運動,組織托管兒童開展足球、籃球、乒乓球、呼啦圈等課程體驗活動,增強身體素質;突出地方特色,開設段家武術和大洪拳課程,讓孩子們在傳承本地文化中強健體魄、健全性格、增進友誼。 四是美育固基。注重托管兒童個體差異和興趣培養,設立小百靈藝術、剪紙、扎染、“葫蘆娃”彩繪、茶道禮儀等一批特色鮮明的藝術社團,讓孩子們參與其中,就地取材,放飛思想,自由創作,在社團活動中受到美的熏陶,素質得到提升。 五是勞動筑基。創新開設粉皮制作、泡菜腌制、磨豆腐等社團,讓托管兒童親自動手實踐,掌握生存技能。開辟生態蔬菜勞動實踐基地,讓托管兒童全程參與種植、管理、采摘,感受勞動艱辛,珍惜勞動成果。 聚力做實經費、隊伍、安全“三大保障”,進一步構建順暢的運行機制,為“假期快樂成長營”添活力、增動力。 一是經費保障一盤棋。將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相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每年撥付困境兒童各項補貼1522萬元。統籌財政資金、彩票公益金、愛心企業捐資等多種渠道,全力做好“假期快樂成長營”建設運行經費保障。加大政府購買未成年人關愛服務力度,目前共列支1000萬元購買服務項目22個。 二是志愿隊伍齊參與。始終高度重視培養、引導和扶持社會公益組織參與困境兒童救助保護工作,吸納有意愿、有專長、態度好的教師志愿者300余人、社會志愿者40余人,每天早晨開私家車把困境兒童接到成長營,為他們提供愛心助學、心靈呵護、親情陪護等精細化服務,中午提供免費午餐和午休場所,下午4:30后再開車把他們送回家,困境兒童的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 三是監管聯動聚合力。建立健全“假期快樂成長營”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相關應急預案,及時妥善處置意外或突發事件。與困境兒童監護人簽訂安全責任書,明確服務點、服務人員和學生的權利義務,保障各方知情權。強化公安、衛健、市場監管等部門間的協調聯動,定期開展執法檢查,全面消除安全隱患,織牢織密安全保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