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魯南花鼓是一種獨具山東魯南地方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它以山東大漢特有的粗獷、威嚴,融合了山東婦女的潑辣、柔美,形成一種剛柔相濟、細膩奔放的藝術風格。
魯南花鼓這種形式,不但地方特色鮮明,接近生活,能夠渲染節日氣氛,而且能夠體現出魯南人民的秉性以及濃郁的地方民俗、民風,深受老百姓的歡迎。

起源:
魯南花鼓早產生于臺兒莊運河兩岸,廣泛流傳于魯南、蘇北地區。其產生年代不詳,據傳說大約已有200年之久。在古老的運河兩岸附近的村莊盛行此舞表演,如張山子鎮張山子村、馬蘭屯鎮南洛村、泥溝鎮北洛村、邳莊鎮黃莊村等。特別是黃莊的魯南花鼓在當地最負盛名,曾于1958年參加山東省民間舞調演,引起了轟動。此舞一般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前后演出,是老百姓在節日、農閑期間最喜歡的一個節目,也是他們自娛自樂的最好形式。
在古老的運河兩岸附近村莊盛行此舞表演;魯南花鼓表演風格著重突出幽默、風趣、粗獷、奔放等特點,但又不失優美、流暢、細膩之風韻,因此在地方秧歌舞中別具一格。

表演形式:
魯南花鼓的表演,一般由5人組成,1瓊傘,2扇花,2鼓手。其中以1鼓手、1扇花為主,其余為輔。在道具、服飾方面很接近生活。如一瓊傘裝扮為頭扎紫色頭巾,身穿褐色對襟褂、褐色燈籠褲,腰系紫色綢帶。鼓手則是扎黃色頭巾,身穿粉侖啄寸襟褂、粉色燈籠褲,背腰鼓,一副壯小伙模樣。扇花則頭戴一朵紅花,梳一條辮子,身穿白色紅邊大補救褂、白色紅邊百褶裙,典型大家閨秀模樣。這種簡單、純樸的裝束,很迎合老百姓的心理。

文化傳承:
由于古運河畔的人們多以苦力為生,故要求瓊傘與鼓手的動作有粗獷、奔放的彪悍美,但在粗獷中又不失詼諧的意趣;扇花的表演,力求潑辣中深蘊著嫵媚和柔情,既要著重表現古運河畔婦女的“潑”,又要突出她們的溫柔。這樣的刻畫,既展現了角色的情趣,又增強了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