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來《鐵道游擊隊》,“血染洋行”可謂是小說中的一出重頭戲,幾乎家喻戶曉。不少讀者會問,這“洋行”如今還存在嗎?這次,記者就帶您揭秘“洋行”的前世今生。
血染洋行
1939年1月,在現市中區龍山路街道車站街5號,火車站南200米處,日軍開設了“正泰洋行”,又稱“棗莊國際公司”,群眾稱之為“洋行”。洋行內為四合院,名為日軍物資貿易場所,實為搜集情報的特務機關。
1938年10月,洪振海、王志勝受魯南人民抗日義勇總隊派遣,回到棗莊建立了秘密情報站,發展了部分情報員,積極從事抗日情報工作。其后,為隱蔽身份,王志勝通過關系進入正泰洋行干搬運工。一來二去,便掌握了洋行內部情況和三個掌柜的活動規律。
1939年8月,王志勝發現在洋行中,以經商為名、專干特務工作的三個經理(亦稱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警惕性較低,便與洪振海商議干掉他們,打擊敵人的氣焰。一天夜里,洪振海、宋世九在王志勝的指引下,每人身帶手槍、大刀悄悄摸進洋行,借著微弱的月光翻墻而入,分別找到了三個掌柜的房間,將三個正在熟睡的日本特務用大刀給砍了。擊斃大掌柜、二掌柜,擊傷三掌柜,繳獲了槍支。三人趁著天還沒亮,趕緊從小門出來,悄悄消失在夜色之中。
此事過后,同年10月,洋行三掌柜金山出院后升為大掌柜,王志勝不僅沒有受到猜疑,反而因“救”金山有“功”,被提拔為搬運工頭,這也為他后來偵察敵情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
再襲洋行
1940年5月下旬,為了牽制日軍對魯南山區根據地的掃蕩,魯南鐵道隊再次襲擊洋行,這也是魯南鐵道隊公開旗號后的首次戰斗。
洋行地處棗莊火車站南側,在車站和日本大兵營房中間。上次遇襲后,日軍加強了防護,院墻設有四道電網,日本特務由3個增加到了13個,由茅山一郎大佐任大掌柜。為了達到奇襲制敵目的,王志勝設法進入戒備森嚴的洋行,再次弄清了13名日軍的分布情況。
在周密偵察的基礎上,魯南鐵道隊的32名隊員分成5個戰斗小組,其中4個戰斗小組每組3人,每人持一把大刀,由王志勝任院內行動總指揮兼一組組長,負責殲滅北屋的日軍;徐廣田任二組組長,負責殲滅東屋的日軍;梁傳德任三組組長,負責殲滅南屋的日軍;曹德清任四組組長,負責殲滅西屋的日軍。隊員們天黑前到齊村隱蔽,晚上統一行動。因洋行的正門對著車站的站臺,站臺上有日軍的巡邏崗哨,不宜接近,所以他們決定從后墻打洞進入洋行。
當夜,一切都按原計劃順利進行。聽到進屋殺敵的命令后,隊員們一個個勢若猛虎下山,破門而入,舞起鋒利的大刀,見著日軍就砍。鐵道隊再次突擊洋行,擊斃日軍官兵13人及1名翻譯,繳獲長短槍六支及作戰物資一宗。
“血染洋行”是鐵道游擊隊開局之初進行的兩場重大戰斗,前后直接斬殺了日軍15名,重傷1名,其中多名是日軍重要軍官。此消息在棗莊地區迅速傳播,日軍震驚,中國軍民則是大快人心,紛紛把鐵道游擊隊傳說成“飛虎隊”,極大地鼓舞了棗莊人民奮起反抗日寇的信心。鐵道游擊隊的隊伍也隨之迅速擴大,貧苦礦工、農民紛紛參加隊伍。
如今的洋行
距離那場轟轟烈烈的戰斗,已經過去八十年。這八十年間,棗莊發生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而成就飛虎隊威名的老洋行卻一直“站”在原地。
洋行舊址大門向北,一扇銹跡斑斑的紅色鐵門虛掩著。進入四合院,發現其中已蓋起數間小屋,并被分為多個小院。據說南北的住房為原來的老房子,多以青磚、石塊壘砌。東西的房子為解放后所建,外部的結構基本沒有變化。
在幾間屋前,有著“百貨站宿舍”等門牌字樣。居住在此的一戶人家介紹:“我從1995年就在這居住了,這里曾經作過市百貨站的辦公場所,后來成了市百貨站職工的宿舍。以前有十五六戶人家,現在常住的也就三四戶了。四合院中間的這一排房子也是后期建的,基本當廚房使用了。”
據了解,為了影視作品拍攝需要,同時也為了集中建設鐵道游擊隊紀念場所,前幾年,我市在薛城臨山腳下原樣復建了正泰洋行,保持了最初的面貌和結構,現坐落在臨山腳下鐵道游擊隊紀念園影視城里。
2003年9月24日,市政府公布了“國際洋行舊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在洋行舊址門前豎起了文物保護標牌,龍山路街道辦事處還落實了具體的看護措施,以防止舊址遭到破壞。
現在的“洋行”南側高樓林立,北側火車穿梭,東側建設了新的運動場及鐵道游擊隊紀念墻,不遠處青檀路公鐵立交也展開了“雙翼”……“洋行”宛如一位長者,欣喜地注視著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同時也見證著那段槍鳴炮響的棗莊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