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二十載 美德統計人
——棗莊市滕州市西崗鎮統計站王玉騰事跡
王玉騰,男,1973年出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1996年10月參加工作,歷任西崗鎮經濟發展服務站副站長、站長,西崗鎮經濟發展辦公室副主任,1999年開始從事統計工作,2013年起擔任西崗鎮統計站站長。18年來,他從一名門外漢,成長為統計戰線的業務能手,其間,有過困惑、有過迷茫,也曾經有過離開統計崗位的念頭,但更多的是對工作的堅守與執著。在生活上,他飽嘗了經濟的困頓、照顧孩子的不周,對老人的虧欠,以及與妻子陰陽兩隔的悲酸,但工作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同志們贊許,統計工作先后獲得了6項省級以上榮譽,11項地市級榮譽。
強烈的責任心,追求“數真為本”
干統計的都知道,統計工作是社會經濟發展的“ 睛雨表”,反映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企業的經營活動狀況,關系著領導的指揮與決策,連通著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它的要求是及時、準確、完整。統計工作雖然枯燥無味,但卻責任重大,干好了別人不知道,干不好容易造成大問題。唯有堅持“數真為本”才能干好統計工作。要做到“數真為本”需要拿出十二分的熱愛和責任,王玉騰在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18年,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默默無聞,恪守了良好的統計職業道德。
立足把統計站建設成為全鎮經濟運行調度中心、重要的決策咨詢部門,2013年按照省、市大力加強統計基層基礎建設工作要求,西崗鎮在棗莊市率先建立了實體型綜合統計站,建立了統計檔案室,對1990年以來的統計臺賬、各類報表以及2010年以來的電子臺賬,全部完整保存、分類歸檔,為掌握發展規律留存了寶貴歷史資料。對全鎮統計資料率先實行檔案電子化管理,推行電子統計臺賬,實現了統計信息采集、處理、傳輸、應用和管理的現代化,全鎮統計基層基礎檔案管理逐步走向規范化、科學化、電子化,實現新提升。同時,他不斷協調各部門的關系,使他們深刻認識統計工作的重要性,達到支持統計的效果,變以往的“數出多門”為“一口出數”,有效整合了資源,理順了關系,提高了統計質量。他積極踐行服務型統計,圍繞全鎮中心工作,深入企業調研走訪,堅持用好統計數據,開發統計產品,及時提供各類統計資料和統計分析,為領導決策提供合理化建議,對全鎮600多家企業了如指掌,無論是政府領導,還是部門企業,找他咨詢有關數據,他都會以最快的速度給以答復,被同事們稱作數據“活字典”。
妻子患病12年,風雨一肩挑
王玉騰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妻子是普通的農村婦女,沒有固定工作,上有雙親需要贍養,經濟不很寬裕,倒也其樂融融。但好景不長,2005年4月,妻子患上了“乳腺病”,并做了手術,需臥床休息半年。當時兒子剛滿1歲,正是蹣跚學步的時候,看著兒子摔倒在地,哇哇大哭,卻無人照顧,他的眼淚只能在眼眶打轉。妻子患病的頭幾年,其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他又要上班,又要照顧家庭,每天早上四點半準時起床,洗好前天一家人的衣服,然后做早飯,照顧孩子和妻子起床、穿衣。早飯后,把孩子分別送到學校后再去上班。每天下班后急急忙忙買菜,回家做飯,輔導孩子作業、照顧妻子吃飯、服藥。為了讓妻子堅定信心戰勝病魔,他放棄了他所有的愛好,推掉了一切應酬,把所有閑暇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家里。為妻子煎藥做飯、按摩身體、洗頭洗澡,從來沒有絲毫的怨言,有時因為化療藥物副作用,妻子心情煩躁,他總是予以鼓勵安慰,默默獨自承受。雖然這般困難,但對工作他仍然盡心盡力,做到工作家庭兩不誤。經過治療和悉心照料,妻子的病情有所緩解,生活基本能自理了,他也稍稍松了一口氣,希望妻子的病情一天好似一天。。
但天不遂人愿,2009年10月,妻子的病情再次復發,由于化療和長期服藥損害了造血機能,只能實行維持治療。
一方面為了節省開支,減少經濟壓力,另一方面也為了不耽誤工作,他每月都委托濟南的大學同學幫助郵寄針藥在當地醫院治療。2012年10月之后,為了穩定妻子病情,需要按時住院接受化療,有時趕上兩個孩子上下學接送,在醫院陪護的他真是分身乏術,忙不過來。熱心的鄰居得知情況后,看在眼里,主動攬下接送孩子的事兒。每次他向鄰居致謝時,好心的鄰居總是說:“送一個送兩個都是送,誰家沒個急事兒,你也太難啦。”“不說吃得有多好,他的孩子吃啥就跟著吃啥,孩子放心地交給他們照顧,你們也能放心去看病。”當時看著幼小的兒子渴求而又無助的眼神,他的心一陣陣酸楚,他就自問:兒子在最需要父愛的時候,自己卻不能給予,自己這個當父親的,是不是太狠心太不夠格了?
2013年是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年,他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在經歷了半年的摸底、清查、核算等準備工作后,2014年2月,三經普工作進入了PDA數據上傳的關鍵時間節點,就在這時,年近8旬的老父親因中風住院長達20多天,并在重癥監護室呆了3天,為了“三經普”數據上傳工作能保質保量及時完成,他只能選擇拋下親情忍痛堅守在“三經普”工作第一線,經過晝夜奮戰,他鎮第一個全面完成數據錄入、上傳、匯總,贏得了市普查辦的認可。如今為了彌補對行動不便的母親照顧的缺憾,唯有在工作之余加倍償還對他們的陪伴,以盡孝心。
知道他家庭情況的同事曾經數次勸他,“玉騰,你父母年齡這么大了,妻子身體這樣,兩個孩子又離不開人,給領導申請個相對清閑的工作,也好照顧一下家庭。”他卻想,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誰家沒特殊情況?大家要都有特殊情況,工作擺在那里怎么辦?誰不愛自己的家人?既然擔任了這份工作,那就別無選擇。”
2016年9月15日,由于妻子連續長期打針治療導致血小板和紅細胞低下,突然暈倒在電視機前不省人事,被鄰居發現后送到了醫院。在急診室里,醫護人員一面給妻子輸液、檢查,一面嗔怪著他對妻子照顧不周,病情這么嚴重,家中不能離人照顧。在第三次農業普查期間,他為了普查工作無法按時回家,一直是由親戚和他自己輪流照顧妻子。2016年11月,妻子的病情惡化,考慮到三農普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為了趕上普查時間節點,不影響整體工作,只得花錢請人照料妻子,單位有應急工作任務,丟下妻子一人住院掛針那是常有的事,每每看到妻子那種眼巴巴期盼的眼神,他心里充滿了對妻子的愧疚,但他卻從未因為家庭原因耽誤工作,日常統計工作和大大小小各類普查,加上又要照顧妻子和孩子,他忙得像個陀螺。在單位,要精益求精干好工作;病床旁,風趣而體貼,帶著歉疚悉心照料,妻子患病的12年,他風雨一肩挑。
傳遞愛心,創建“愛心中轉站”
2015年8月,組織上知道他的家境后,征求他的意見,想給他調整一個相對清閑的崗位,他沒有同意。組織上又給他申請困難家庭救助和大病醫保救助,他得知后,提出了拒絕。因為他知道,還有更多困難的人需要幫助,想到他幫扶的扶貧戶一家人渴望救助的眼神,他想應該把有限的社會救助資源讓給更加需要的人。其實,他也需要錢啊,家里更需要用錢,整個家庭的開支就靠他不足4000元的工資,既要承擔著一家4口人的吃喝,還要負擔2個孩子學習教育,還有妻子每個月高額的治療和服藥費用,月月是入不敷出,外債累加。
2016年底,妻子離開了人世。在她患病期間,他和他的家庭得到很多人的熱心幫助,有同學、有朋友、有領導、有同事、有鄰居,還有很多素不相識的人,讓他深受感動,怎樣幫助身邊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搭建一個平臺把愛延續下去,傳遞下去,他陷入了深思。當年底,在他的積極倡議和籌劃下,加上鎮團委、婦聯的全力支持,在全市率先建立起西崗鎮“愛心中轉站”,并吸納愛心志愿者80余人,將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愛心捐款、愛心物品,上級給的各類優惠幫扶全部無折扣的轉達給有需要的困難留守兒童、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等,目前,累計轉達愛心幫扶款10萬余元,衣物300余件,學習用品、生活用品120余套。他們愛心志愿服務組織,定期深入社區、村居、廠礦企業、家庭,開展以“一對一”、“多對一”等形式的“送溫暖獻愛心”、“鄰里守望”、“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務”等愛心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已成為西崗一道亮麗風景線。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他以良好的職業道德、嫻熟的業務素質、優質熱情的服務,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也換來了累累碩果。西崗鎮統計站先后被國務院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國家統計局聯合授予“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先進集體”;被山東省統計局授予“鄉鎮統計站規范化建設示范單位”;被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授予“農業統計調查先進單位”。他本人也被山東省統計局授予全省企業“一套表”聯網直報工作先進個人,被山東省企業調查隊授予“統計信息工作先進個人“,被棗莊市統計局授予”全市統計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20余項。
“他是一名基層普通的統計工作者,在整個統計大軍中也許只是一滴水、一粒塵埃。他的生命沒有耀眼的光環,他做不出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但是在統計工作不斷前進征程中,他愿意作一顆星、一粒火種,與同事們肩并肩匯聚成燦爛星空,燃燒出美麗圖景,為統計事業奉獻自己的一份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