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行善舉 天山施大愛
——棗莊市立醫院超聲科龐立文同志事跡材料
龐立文,男,漢族,1981年5月出生,山東莒縣人,中共黨員。2005年7月畢業于泰山醫學院醫學影像本科,碩士研究生學歷。2005年7月參加工作,現為棗莊市立醫院超聲科主治醫師。
棗莊市立醫院是一家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超聲科每年門診量高達15萬余人次。龐立文作為該院超聲科主治醫師,每年接診患者10000余人次,從醫十四年來為眾多患者準確診斷病情,使他們得到了及時有效治療,樹立起一名醫德好、醫術精、服務優的醫務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他先后赴濟南軍區總醫院、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進修學習;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龐立文被組織選派到新疆建設兵團第十二師西山農牧場職工醫院開展醫療援疆工作一年半。這些經歷,使他在超聲診斷、治療方面具備了深厚的知識功底,為他成為一名有大愛善舉之心、醫術精良之行的好醫生奠定了堅實基礎。
由于工作出色,龐立文多次被評為醫院先進工作者、工會積極分子;2017年援疆期間獲得“山東省援疆工作突出貢獻獎”,被兵團十二師記功獎勵;2018年獲得“棗莊好人”榮譽稱號。
醫者平常心 細微見精神
在常人看來,超聲科是一個吹著空調享清閑的科室。但近些年隨著病員量的急劇增加,患者排隊檢查已成為一種常態,超聲科也已經是一個滿負荷工作的科室。超聲科患者的每一幀圖像都需要醫生嫻熟的技術手法才能顯像,還要及時準確得出診斷結果,可以說是一個既需要體力又需要腦力的科室,每天加班加點都是常事。
龐立文醫師從工作那天起,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由于長期保持一個姿勢,他像很多高年資的超聲科醫生那樣得了肩周炎,疼痛折磨著自己,只是自己想辦法鍛煉治療,從未想著請假休息。他常說:我們要換位思考一下,如果門外排隊的是你的父母親人,你是否會加班加點給他做完檢查?龐立文正是把患者當做衣食父母,一切以患者為中心,所以始終堅守崗位,愛崗敬業,待患者如親人,耐心、熱心、細心地為患者提供溫馨、便捷、優質的服務。每次給患者做檢查時,他都會扶一把;他說“患者過來看病已經深受痛苦,醫生一個親切的笑臉、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溫暖的問候語、一個攙扶的細心動作、一次力所能及的幫助,本身就是對癥良藥,甚至救人一命”。
他心懷仁愛,處處從患者角度思考問題,始終堅持“醫者父母心”的原則,對待患者不分家庭境況是富是貧、社會地位是高是低,始終把患者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對待每一位患者,他都做到認認真真檢查、詳詳細細解說、兢兢業業施診。特別是他所從事的超聲介入治療專業,從業人員少,患者多,但是不管刮風還是下雨,不論嚴冬還是酷夏,無論白天還是深夜,不管是不是在休息,只要患者需要,他都隨叫隨到,毫無怨言。
2018年國慶節期間,龐立文的妻子剛剛生完二女兒的當天晚上,重癥監護病房轉來了一位膽管梗阻患者,患者已經昏迷,病情十分危急,已不具有外科手術的條件。監護室的一個電話打過來時,他不舍地放下懷中剛剛見面的女兒,告別剛剛生產之后的妻子,到科室帶上穿刺針、留置管、超聲床旁機,就急忙趕到患者的床邊,為其置管治療。正是由于引流治療及時,患者轉危為安,為后續的治療提供了機會。
他勤奮好學,無論是過去在放射影像科工作,還是現在從事超聲專業,他都努力鉆研醫療技術,狠抓業務學習。曾先后于2013年在濟南軍區總醫院超聲科學習一年半,打下了扎實的超聲診斷基礎;2015年又到解放軍總醫院介入超聲科進修超聲介入治療技術,學到了前沿的超聲微創治療技術。他緊跟技術前沿,勇于開拓創新,在棗莊市率先開展了超聲引導下的腫瘤治療手術,常規開展了各類超聲引導下的穿刺活檢術及治療,在行業內獲得較高的認可度。
從醫十四年來,龐立文始終懷著一顆做合格醫生的“良心”,憑借強烈的責任心、細致的工作作風、過硬的技術、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為廣大患者提供了優質的服務,用自己的言行感動著患者,激勵著同事。
報國天山行 大愛顯本色
憑借過硬的專業技術,良好的職業操守,廣泛的群眾信譽,龐立文被醫院推薦為“山東省第二批援助新疆建設兵團干部人才”,受中央組織部和山東省委、棗莊市委的委派,于2017年2月21日赴新疆建設兵團第十二師西山農牧場職工醫院,開展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
西山農牧場位于烏魯木齊市西南方向29公里處的天山半山腰,海拔在1400米左右,戈壁荒灘,碎石遍地,抬頭望天山,高處積雪常年可見。踏上西山農牧場職工醫院新的工作崗位,他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深刻把握援疆內涵,迅速適應工作環境,對于醫院情況做了詳細了解,并分析了醫院存在的優勢和問題,明確了援建工作目標,確立了以“醫療技術援助”為核心的工作理念,并積極發揮專業優勢,圓滿完成援疆工作任務。
他立足專業優勢,全面助力醫療服務工作。作為一名超聲科主治醫生,在援疆期間的日常診療工作中發現原發腫瘤10余例,新發腫瘤6例,及時的診斷為患者贏得了寶貴的診治時間。同時,抱著一定要為西山農牧場職工醫院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的決心,結合西山農場醫院的臨床醫療需求,組織舉行了醫學影像等專題講座十余次,培訓人員400余人次;通過手把手帶徒弟,為農牧場職工醫院培養影像學技術骨干2名,并培訓慕名而來的烏魯木齊社區超聲醫生1名。
他視患者為親人,民族團結一家親。2018年臨近春節期間的一天夜里,一位已懷孕33周的哈薩克族孕婦庫拉提·江(雙胎高齡孕婦)突然間腹部不適,陰道流血,情況危機。孕婦懷孕八個月左右,俗話說“七活八不活”,家人十分著急,而從孕婦家到烏魯木齊需要五十分鐘,而且剛剛下完大雪,農場與外界的交通早已斷開。危急時刻,龐立文與另外一名產科醫生冒著零下30℃的冷風,踏著厚厚的積雪,背著十余公斤重的超聲便攜設備,徒步四公里來到牧民家中,為孕婦及時進行了檢查,并提供了合理的治療意見。經過及時診斷和治療,患者轉危為安。
他開展愛心查體,守護當地居民健康。援疆期間,龐立文積極主動參加西山農場轄區居民全民健康查體,滿足了居民健康需要。參與團場6000余干部職工及1000余慢性病患者的查體工作,并針對性地提出健康保健指導;參加西山農場子校全體學生和西山大學新生的查體工作,保障學生健康。同時也為所援助的西山農牧場職工醫院職工開展健康檢查,篩查出早期甲狀腺腫瘤3例、乳腺腫瘤2例,患者均已得到及時治療。
他不畏坎坷崎嶇,把愛送到天山深處。援疆一年半來,龐立文多次和同事一起深入天山深處的牧二場及巴音郭楞草原的牧三場,為當地人民群眾送去優質的醫療服務。地廣路遠,有時驅車要三個多小時;深山里沒有電,他們自帶發電機;沒有藥物,他們免費提供……雖然條件非常艱苦,但龐立文和同事們不僅送醫送藥入牧區,更是給當地人們送去了健康、送去了信心,讓他們感受到黨的溫暖和關愛。
他家國難以兩全,為工作舍小家顧大家。龐立文曾激動地說:“人要有家國情懷,我愛我家,我更愛我們的國!”援疆離家之時,他的妻子懷孕才兩個月,大女兒馬上要上小學一年級,妻女都需要他的陪伴和照顧,而他一去一年半,這一切重擔都壓到了妻子身上。但在大家和小家面前,妻子的支持讓他記憶猶新:“家里有我,你去好好工作!”就是這么簡單的一句話,讓龐立文舍小家為大家,忘我地投入到援疆工作當中。
援疆一年半的時間里,龐立文全心全意為當地農牧民健康服務,獲得了農場干部職工的一致好評,也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他說,援疆是一次寶貴的人生閱歷,更是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醫務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定以此次援疆工作經歷作為人生新的起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做出更加出色的成績。